“周总理眼中”有宋一朝诗歌第一竟不是“苏轼”?

“周总理眼中”有宋一朝诗歌第一竟不是“苏轼”?

国学大师钱钟书曾描述陆游:爱国情绪饱和在他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除掉他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可以说: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富庶子弟·初入仕途”

出生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的陆游,于公元1125年11月13日出生于越州山阴,其父陆宰北宋末年出仕、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

28岁时(绍兴二十三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五年后(绍兴二十八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

36岁时(绍兴三十一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周总理眼中”有宋一朝诗歌第一竟不是“苏轼”?

“北伐献策·乍遭弹劾”

次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 [20-21] 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时孝宗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得知后告诉大臣张焘。张焘入宫质问,孝宗遂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

38岁时(隆兴元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张浚派大将李显忠、邵宏渊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宋军大败,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

第二年(隆兴二年)春,他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他上书东西两府,时龙大渊、曾觌掌权,他就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其为建康府通判。

40岁时(乾道元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有人进言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军僚幕府·目所履历”

四年后(乾道五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入蜀记》。

46岁时(乾道七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其为干办公事,他得书甚为欣喜 ,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他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

陆游到王炎的军幕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时吴璘之子吴挺代父掌兵,骄傲放纵、多次因微小过失杀人,王炎不敢得罪。陆游建议用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挺掌管兵权。

王炎认为“吴拱胆怯、缺少智谋,遇到敌人必败”,陆游反驳说:“吴挺遇敌,又怎能保证他不败?如果吴挺立有战功,更难驾驭。”至韩侂胄北伐时,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果然得到验证。

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他感到无比的忧伤。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其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蜀中生涯·秉公任直”

次年(乾道八年),他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后骑驴入川,颇不得志。48岁时,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经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举荐,他又改调嘉州通判。

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二月,虞允文病逝,陆游又调回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间,陆游深入考察地方风土民情,并先后造访翠围院、白塔院、大明寺等当地名胜,愈发爱上了这块天府之地,并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

三月,参知政事郑闻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任四川宣抚使,他大胆上书,建议出师北伐,收复失地,未被采纳。五月,他主持州考。八月,陆游在蜀州阅兵,作《蜀州大阅》,抨击南宋养兵不用、苟且偷安。十月,他又被派到荣州代理州事。

50岁时(淳熙二年),范成大由桂林调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举荐其为锦城参议。范成大统帅蜀州,他为参议官,二人为莫逆之交。南宋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其免职。他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

次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进行反击。六月,陆游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观,以“祠禄”维持家人生计。52岁这年,范成大奉召还京,陆游送至眉州,恳请范成大回朝后劝皇帝“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

“周总理眼中”有宋一朝诗歌第一竟不是“苏轼”?

“几升几落·宦海浮沉”

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先后任命为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次年秋,陆游被任为江西常平提举,主管粮仓、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同时上奏朝廷告急,请求开常平仓赈灾。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其“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他忿然辞官,重回山阴。

61岁时(淳熙十三年),陆游闲居山阴五年之后,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陆游入京向孝宗辞行,时陆游诗名大胜,孝宗于延和殿勉励陆游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 陆游在严州任上,“重赐蠲放,广行赈恤”,深得百姓爱戴。

两年后,陆游任满,朝廷升为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再次进入京师。次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

65岁时(绍熙元年),其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由于其“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他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年近耄耋·编修国史”

四年后,太上皇赵昚病故,宋光宗赵惇称病不肯居丧,满朝哗然。知阁门事韩侂胄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密谋,废赵惇,立太子赵扩为帝,即宋宁宗。韩侂胄是赵扩妻韩氏的叔父,把持朝政,独揽大权,贬朱熹、斥理学、兴“庆元党禁”,专权跋扈,他便写诗谴责韩侂胄。

77岁时,他被罢官十三年后,朝廷诏其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并免去上朝请安之礼,不久陆游兼任秘书监。

编修国史其间,因韩侂胄主张北伐,陆游大力赞扬和支持,给予种种合作,并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勉励韩侂胄抗击外侮,为国立功。 次年(即1203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遂以此致仕。

“周总理眼中”有宋一朝诗歌第一竟不是“苏轼”?

“爱国至深·临终示儿”

78岁时(嘉泰三年)五月,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辛弃疾见其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他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次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

三年后(开禧二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宋军出师顺利,先后收复泗州、华州等地。但韩侂胄用人失察,吴曦等里通金朝,按兵不动,图谋割据。陆游诗翰多次催促,吴曦不理。后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韩侂胄日益陷于孤立。

82岁时(开禧三年),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公元1209年(嘉定二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