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醫師節|聆聽沈克非與李濟仁醫學世家傳承之道

從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名主任醫師,最快需要20多年的時間,醫學被視為精英學科,醫生註定成為“大器晚成”的職業。學醫之路漫漫,其中艱辛往往成為父母不願孩子從事醫療行業的重要原因。

但現實生活中,不乏醫二代從醫的典型案例。外科泰斗沈克非在兩個兒子均未學醫的情況下,“強迫”讓女兒走上從醫之路;國醫大師李濟仁育有五個子女,如今都從事著與中醫相關的職業。他們為何堅持讓子女成為醫生?自己又如何走上的學醫之路?

在首箇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健康界專訪沈克非的女兒與李濟仁的後代,聽他們講述醫學世家的傳承之道。

沈克非:總有一個要學醫

沈克非生於1898年,卒於1972年,是我國著名的外科學家與醫學教育家,中國現代外科學的奠基人和先驅者之一,被喻為“外科第一刀”,曾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和中山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理事長。

這樣一位成績斐然的醫學大家,卻從未將學醫的原因告訴過子女。女兒沈珝琲猜測,父親成為一名醫生或許與其家庭有密切關係。沈克非家境清貧,父親是一位小學教師,3歲那年,母親離世。隨後,父親續絃,繼母對沈克非和兄弟姐妹非常好,但不幸的是,後來繼母也患病離世。“父親是家中的長子,希望能夠承擔起家庭重擔。”

家人離世,家庭重擔,或許成為沈克非學醫的重要原因。但自從踏上學醫之路那天起,沈克非便難以抑制對醫學的熱愛之情。1904年,沈克非跟隨父親到上海教會學堂求學,1916年考取北京清華大學庚子賠款預備生。沈克非的求學生涯非常艱辛,中學依靠半工半讀才能堅持下來,大學主要依靠伯父接濟。1919年沈克非公費赴美國讀書,並於1920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西餘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

獲得美國醫師執照之後,沈克非在美國教會醫院任外科實習醫生。1926年,北京協和醫院美籍外科主任返美休假,並認識了沈克非,在其邀請下,沈克非回國到北京協和醫院執業。在這裡,沈克非結識了兒科醫生陳翠珍,並結為伉儷。在沈珝琲的印象中,同為醫生的父母很少吵架,“我媽媽性格非常溫柔,對父親的工作非常支持。”

8·19医师节|聆听沈克非与李济仁医学世家传承之道

沈珝琲保留的父親資料

提及父母的相識過程,沈珝琲還向健康界透露了一個小插曲。陳翠珍在北京協和醫院擔任兒科醫生期間,看到醫院的成人患者與兒童患者吃同樣的食物,便向醫院反映情況,並極力擔負起“患兒食堂”的相關工作。在這一過程中,陳翠珍與沈克非產生工作交集。沈珝琲強調,母親始終將為患者服務作為己任,在為患兒聽診之前,母親都會先將聽診器放在腋下焐熱之後再接觸孩子的皮膚。

父親同樣如此。沈珝琲印象中,如果父親當天的手術非常成功,回到家後,全家人吃飯的氛圍便會比較活躍;如果手術不順利或者術後效果不理想的話,沈克非回到家後便會一臉嚴肅。“這時候,母親就會告訴我們離父親遠一點。” 沈珝琲笑道,飯後,孩子們通常就會去寫作業,父親和母親在一旁看書。儘管父親平常比較嚴肅,但家庭氛圍卻很歡樂。

陳翠珍和幾個孩子都是講普通話,但沈克非的普通話不是很好。沈珝琲說,有一次,父親到電臺做節目,家人提前對沈克非的普通話進行突擊練習。但在節目中,沈克非卻還是一口夾帶著家鄉口音的普通話。“回到家後,我們就笑話父親。”

據沈珝琲回憶,父親是一位具有愛國情懷的醫生。由於不願意受到外國人壓迫,沈克非在經過北京協和醫院、弋磯山醫院等教會醫院執業經歷後,到南京參與籌建一所中國人自己的現代綜合性醫院。其實,沈克非的原名為沈賢亞,取“克服一切非正義之舊習也”之意,更名為沈克非。

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之際,應國際聯盟衛生部之邀在歐洲考察的沈克非與陳翠珍立即回國,並投入到救死扶傷工作中。1942年,沈克非隨中國遠征軍到緬甸前線救治傷員;1951年抗美援朝期間,沈克非再次隨志願軍醫療隊奔赴前線。

8·19医师节|聆听沈克非与李济仁医学世家传承之道

沈珝琲(右)與丈夫肖梓仁

父親愛國、熱愛醫學、教書育人的精神讓沈珝琲至今難忘,同樣難忘的還有沈珝琲走上從醫之路的經歷。沈克非的兩個兒子都是工科專業,均未從醫。沈珝琲的理想是考取上海交通大學,但沈克非告訴沈珝琲,自己非常熱愛醫學,希望能有一個孩子傳承下去。“我父親當時還讓我的哥哥同來勸說。”沈珝琲說,父親還告訴哥哥,不讓他們向沈珝琲介紹工科學科的相關情況,多向其講解學醫的好處。

沈珝琲回憶道,當時,她在做一道生物題,向母親請教,母親也會旁敲側擊地說,“醫學還是很有趣的吧。” 不願生活在父母光環下的她,當時給出了兩個選擇,或者考取上海的交通大學學習工科,或可考取北京的大學學習醫學。

後來,沈珝琲考取了中國協和醫學科大學,後攻讀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生學位,並在生物化學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沈珝琲的丈夫肖梓仁同樣是一名醫生,曾在中國醫學院基礎醫學所擔任副所長一職。與岳父一樣,肖梓仁在中華醫學會擔任副會長等職務。“沈珝琲老師是做科研工作的,非常認真。”採訪當天,87歲高齡的沈珝琲身體非常不舒服,卻堅持了兩個多小時。

8·19医师节|聆听沈克非与李济仁医学世家传承之道

由於沈珝琲聽力有所下降,採訪當天,肖梓仁擔任起了部分“翻譯”工作。兩人不時會進行眼神交流,還會進行語言互動,儘管已經邁入耄耋之年,但兩位老人的工作態度令人敬服。從他們的相處模式,我們或許可以想象出沈克非與陳翠珍當年的模樣與相處場景。

李濟仁:中醫靠後代傳承

李濟仁是我國首批評選出的國醫大師之一,1931年,李濟仁出生於安徽省歙縣。李濟仁走上從醫之路,源於與沈克非相似的經歷。青少年時期,李濟仁長兄不幸夭折,自己又身患瘧疾,再看看那些在戰亂中飽受病患之苦的父老鄉親,李濟仁很早便產生了學習醫術、懸壺濟世的想法。

學醫後的李濟仁拜在新安名醫張根桂門下,並娶了張根貴女兒張舜華為妻,成為“張一貼”第14代傳承人。提及“張一貼”,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名醫張擴,直到明嘉靖年間張守仁一代才發揚光大,至今具有450多年曆史。由於張守仁擅長內科疑難重症的治療,且通常能夠一貼見效,遂被始稱為“張一貼”。

李濟仁所傳承的“張一貼”中醫文化,在其五個子女身上發揚光大。目前,五人有的在傳播國學,有的在做科學研究,有的從事臨床醫療,有的成為鄉村名醫,從事的職業均與中醫有關。

8·19医师节|聆听沈克非与李济仁医学世家传承之道

國醫大師李濟仁

按照傳統,“張一貼”傳男不傳女,但從李濟仁這一代開始,這一傳統被打破。二女兒李豔現為弋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深得李濟仁醫術真傳。在李豔的印象中,小時候,即便是在吃飯的時候,如果有患者來,父親母親都會放下筷子,為病人診治。“我從小就非常愛聞中藥的味道,希望能夠成為像父母一樣,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李豔從小便希望能夠像父親一樣,被人稱為“李教授”。

大兒子張其成跟隨母親張舜華的姓氏,為“張一貼”第十五代傳人,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擁有“當代四大國學領軍人物”“國學養生第一人”等盛名。從中醫、中文、中醫顧問、中醫哲學到中醫理論,通覽多重學科的張其成,正在各個領域弘揚著中醫文化。

三兒子李梃與其他四個兄弟姐妹不同,他被李濟仁安排在歙縣老家,堅守在“張一貼”的發源地。儘管李梃起初十分不情願,但還是安心在鄉村做起一名“赤腳醫生”。親自上山採藥、製藥,由於醫術高、診費低,李梃成為十里八村村民的健康守護神。同時,李梃在老家定潭創辦了新安國醫博物館,以更好地傳承家訓與新安醫學。

與李豔、李梃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不同,四子李標走上了中醫科學研究的道路。李標現為中國科學院博士、旅美科學家,致力於開展生物醫藥和中醫藥學研究,希望能夠把中醫推向世界。

李梢是李濟仁最小的兒子,目前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生物信息研究所,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手段研究中醫。對於傳承中醫,李濟仁的觀點是“中醫不能封閉著傳承,有創新才有發展。”支持李梢的科學研究,李濟仁將自己常用的800個有效處方編輯成冊,方便李梢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分析。在2018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李梢課題組的中醫藥“核芯”技術驚豔亮相,其相關成果先後被《華爾街日報》等國際媒體報道。

8·19医师节|聆听沈克非与李济仁医学世家传承之道

李濟仁全家福

儘管從業領域不同,但在李濟仁與張舜華的耳濡目染下,五個子女均從事著中醫相關行業。在這個中醫世家,每逢過年,“我們沒有別的娛樂方式,就是坐在一起談論中醫。”李豔說,父親非常關心孩子的工作情況,過年聚會更像一個總結會議,每一個人總結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並說說自己下一年的規劃。

李豔告訴健康界,目前,“張一貼”已經傳承到十六代,李梃的女兒正在跟隨李豔學習中醫。雖然自己的女兒目前正在國外攻讀傳播學,但李豔希望女兒將來通過在自己領域的努力,為傳承中醫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或許,醫學世家當如此。沈克非與李濟仁對醫學的熱愛,成為子女學醫之路上的精神指引。在醫生職業被各種吐槽的當下,還有很多醫生用醫學精神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