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受「金錢」的苦了

關於金錢,不論你的信念是什麼,它只不過就是你的信念而已,只不過就是你的念而已,它不是真實的,必然會變化不定。

區分真實和不真實的一個非常簡明的方法,就是看它會不會變化。世間有一句名言:“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本身”。這句話很符合世界法則。

我們跳出來看,世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不知道真實是什麼,它就把假當真了。而真的對於假來說,就成了假的了。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舉一個例子。某年春分我被詐騙了,當時卡上只有四千元錢,被扮演騙子的兄弟全部拿走了。這件事有個非常大的價值,它瞬間破除了我所有關於金錢的信念。勤勞致富嗎?不一定;金錢有大小多少之分嗎?不一定;多勞多得嗎?不一定。我卡上有一千萬還是幾千元,對於騙子來講,都是幾秒鐘的事。也不是說勤勞致富,也不是說德行高就收入高,總之,這件事很破除我關於金錢的成見。但是接下來我也經歷了毫不擔心,身上只剩了幾百元,那就這樣吧,我還用它請了客。然後不知不覺就過來了,後來財運就比過去更寬更通暢了。從那以後,我發現自己關於金錢,日子反倒更好過一些了。

判斷一個信念可不可信,只需要看它有沒有例外。只要有例外,它就是有變數的,就是讓你不安心的,它就是不可信的。比如,醫生對體檢完的100人說:“只有一個人發現有癌症,其他99人都是健康的”。那麼,這100人都會不安。他不關心那99%,概率對他沒有意義,他只需要確定那一個人是不是我,只要他不確定,他就不安。世間老是拿概率說事兒,但概率可以成為一門學問,可以成為一個學科,但它不是真理,它不讓人安心。

別再受“金錢”的苦了

金錢終究是無用的,倒是你認為它很有用這一念,對你有很多副作用。

因為金錢對於一具屍體來講,是毫無用處的;它對於一個嬰兒來講,也是毫無用處的;它對於一個老到沒有時間消費,沒有力氣消費的人來講,也是毫無用處的。所以,金錢的使用和你身體的使用是掛鉤的,而你不是一具身體。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金錢終究是無用的”,是從真相層面說的,並不是指它在生活中無用。相反,它在生活中非常有用。

金錢和眼前的萬事萬物一樣,不具任何意義,所有的意義全在於你的賦予。

金錢跟世間萬事萬物一樣,既可以被小我所用,也可以被聖靈所用。被小我所用,它就是罪咎。比如某人貪汙了,就被罪咎了;某人小氣了,就被罪咎了。它是製造罪咎的。同時,它也必然反映匱乏原則。無論有多少錢,都覺得不夠使,都覺得缺,都想擁有更多。它必然也是用來強化自我的。強化自我有兩種,一種是“我特有錢,我有錢!”,還有一種是“我沒錢,我錢特別難,我是‘羅鍋上山,前(錢)緊’”。

準確地說,它是強化自我存在感。自我有個內在程序,是必然強調自我存在感的。因為它是虛無的,要想存在,它得處處去證明,處處去確立。就像在黑暗中,用火把去畫一個圈,看上去就像一個實存的光圈一樣,但是你要不停地畫,否則它就消失了。自我就像那個光圈,要想存在,就要不停地去確立。而這就是小我的程序,它用各種各樣的事情來確立自己的存在感,只要它一停下,自我就不存在了。因為它不是實存。

金錢被聖靈所用時,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它可以用來表達愛,可以用來表達感謝,表達尊重,表達欣賞,比如打賞;它可以給很多人溫暖,給很多人鼓勵、安心。在聖靈眼裡,它是用來給愛,給安心的。尤其對於金錢感到匱乏的兄弟,用金錢表達愛是非常便捷的。

我的家族是匱乏感比較濃厚的。我很少回家,每次回去都會給我三嬸一些錢。我三叔三嬸就非常高興,覺得給他們錢就是心裡有他們,比跟他們說很多話更能讓他們感覺到愛。我另外一個叔叔也是,他買房子後,我問他是否需要給他添點傢俱。當時他說不需要,但後來我媽媽跟我說,我叔叔提起這件事的時候,是感動地流淚了。

我在上海開第一次工作坊的時候,當時講“金錢不是必要的門檻,如果你確實不便,或者不願,那你完全可以不付費”。其中有一位就沒有付費。幫我辦事的夥伴就埋怨我說:“你看,你說可以不付費,人家就不付。但他明明是可以付的,他不缺錢。”我說:“他不缺錢,但他缺愛。如果這件事能讓他感到他是被愛的,那不是很值嗎?”幾年之後,大家都熟悉了,那位沒交費的朋友就跟我說,當時她就是一個嘗試心理,就是要看看我是不是真的會這樣做,對付不付錢都一樣對待。其實她因為這件事情一宿沒睡。後來她發現真的一樣,她在裡面是同樣被尊重和歡迎的。

其實這對我來講,做到並不難。因為我並不問誰交沒交錢,幫我辦事的夥伴給我一個總數就行了,誰交沒交我也不知道,所以我是很自然很完美地沒有分別心。

別再受“金錢”的苦了

對於金錢,夠使即可,不必擔心。

什麼叫“夠使即可”?從根本上來講,沒有不夠使這回事。沒有不夠使,只是你覺得不夠使。

最常見的,比如,群裡有一位朋友說,現在很為金錢煩惱,老公收入減少,需要動用存款了。一動用存款,心裡就很不安。這是一種標準的“認為自己不夠使”。還有一種,像我老家另外一位叔叔說的,“現在成天為錢發愁啊,將來孩子上大學,要買房,沒錢怎麼辦呢?”這也是一種典型的“認為不夠使”,就是為未來恐懼。

為未來恐懼是不治之症,什麼藥都治不了。為什麼呢?因為根本沒有這個病。你想未來,都是用過去的恐懼假想,它和未來怎麼樣是兩回事。你怎麼能夠治療一個不存在的假設的恐懼呢?比如,你在路上走,假想一輛車要撞你了,你非常恐懼,說:“誰能把這輛車拿開!誰能讓這輛車避免過來!”沒有人能啊!這輛車並不存在,它只存在於你的想象當中,而你的想象是你決定的。誰也幫不了你,佛陀、耶穌都幫不了你,沒有任何神通能幫得了你。因為是你的想象,你是決定者。所以,對未來的恐懼是不治之症,因為它根本不是病,根本就沒有這個病。

我童年時有很多匱乏感的經驗。我爸爸退休還鄉的幾年經常說:“窮的滋味真難受啊。”他講的時候有很多的不平。而我媽媽有一句話比這個還狠:“唉,咱跟人家不能比。”在我的人生電影裡,這兩位友情出演的兄弟,化身為我匱乏感的父親和母親,他們表演得淋漓盡致,發揮得非常出色,讓我相信了好多好多年。

實際上,後來稍微清醒的時候,回頭一想,是這麼回事嗎?你有多窮啊?你有多難啊?你有一件事真的過不去嗎?你的鄰居不是還向你借錢嗎?真的不是不夠使的事,是比較心,是嫉妒心,是匱乏心,是對未來恐懼的不治之症。手裡錢不多就害怕,手裡錢不多就嫌自己沒錢。不是不夠使,不是買不起火車票,是買完火車票後剩下的錢比你預想的少。

在生活的層面,我們要隨行就市,金錢自然是需要的,但它只是使用而已。在你的生命裡,只把金錢用來使用就最好了。通常人們都用99%的時間在考慮金錢,而真正使用金錢的時候是很少的,只有在付款的時候才使用。你想想,一天中使用金錢的時間有多長,而一天中你考慮金錢的時間又有多長。

金錢就像身體一樣,該使用就使用,該保養就保養,但是你不需要考慮太多。如果我死了,我會留個遺言:“謝謝你們,我走了。我對你們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在我身上浪費時間。除了浪費金錢、浪費形式,也不要浪費時間。最好當我沒來過一樣。我所留給你們的愛,都是我們共同的愛,也在你心中,你不必記得也不必感念。那個太浪費時間了。留下寶貴的時間去接觸你真正的自己吧,去接觸你的真相吧,因為那個是平安和幸福的來源。其它的能省就省吧,小氣些,別那麼大手大腳地浪費時間。”

除了使用之外,對於金錢所有的想法,喜歡也好,厭惡也好,或者其它的觀念也好,都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的。

別再受“金錢”的苦了

我還想提一個點,金錢與自我形象,就是羞恥感。羞恥感是和外在價值觀直接掛鉤的,是由社會價值觀直接決定的,它完全虛幻不實

有一個美國人非常熱愛中國漢字,他專門做了一個網站,研究每個漢字的來源和演變。他為此辭了工作,但並沒有因而獲得多少金錢,他的妻子也跟他離了婚。記者採訪的時候,在敬佩他的同時,也非常同情他、可憐他。他就講:“我不可憐,我只是沒有錢。我很快樂,我很充實。”

對金錢的羞恥感是在拜金主義的社會氛圍內才產生的。好像誰有錢誰就牛,就成功,到處都是富豪排行榜,一段時間就做一次。這不累嗎?這個排行榜變換不停,做它幹嘛,有什麼意義?但是小我就是不合邏輯的,在大眾當中就是這樣,自己沒錢也要看看誰最有錢。

實際上,任何羞恥感都是荒謬的,我們稍微移動一點時間,就會發現羞恥感是多麼的可笑。比如在流行裹腳的時代,腳大是丟死人的事情。在三寸金蓮的時代,一個女人腳大就嫁不出去。再比如,離婚曾經也是一個很羞恥的事情。見不得人,家醜不外揚。而現在,在絕大部分地方,離婚已經不是羞恥了。

金錢也一樣,它就是人生劇情中的一段經歷。反正大家早晚都謝幕,你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就安心演吧,幹嘛給自己賦予那麼大的羞恥感、羞愧感啊。當然,這也是潛意識當中小我的動力,它不是哪一個人的事情。小我的程序就是這樣設計的,它會利用所有的機會創造罪咎,因為它來源於罪咎。

別再受“金錢”的苦了

夠使即可,不必擔心。再說說“不必擔心”,怎麼才能不必擔心呢?一言以蔽之,

“我是靠上主而活,我靠的不是我自己。”時間倒退幾年,對這句話我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的。“我就是靠我自己啊,我不靠自己靠誰呢?”從小到大不是就被教導:要獨立,要自強,天助自助者,天道酬勤,自強者運強.......都是這些呀!都是鼓勵個人奮鬥,個人成功的。所以,時針往前撥幾年的話,我對這句話是沒有感覺的。

但是現在就不同。現在我相信上主是唯一的實存,我的平安、我的幸福全來自於祂。我給自己找的幸福和平安,都依賴於某種條件,而那個條件又不易達成,又特別容易變換。而上主的平安和幸福,是你願意接受你就有。它不需要我努力才能得到,它是隻要我想要,上主就特別樂意給我,而且祂感謝我的接收。我的接收就自然地體現了祂,而且我的接收也必然就給出去,在真相里,它是這樣運作的。

如果有朋友問我:“怎樣才能相信上主呢?”這個問題就沒有辦法回答了,因為它不是能夠用言語傳遞的。如果讓我去說服幾年前的我自己,我也說服不了,但是就很自然地走過來了。所以,你不要像學習一個理論一樣學習它,最快地感到祂的方式,就是按照這樣的方式去生活。

你可不可以給自己一個大膽的嘗試,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一個月、兩個月、半年甚至一星期,完全不考慮金錢,不去謀求金錢,不去計劃金錢,不去操心掛慮金錢,而只是自然而然平安地生活,而且盡力去愛自己,愛這個世界,只考慮愛,而不是考慮謀取金錢來獲得安全感,獲得平安。就嘗試不去謀取,不去擔憂,只是去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是去平安地經歷,毫無罪咎怨尤地經歷,只要有機會就表達自己的愛心。也不需要用力過猛,也不需要委屈自己,就自然而然地表達愛心就行。沒有人需要我們委屈、或者犧牲、或者吃力。沒有。你自然而然地與人為善,與己為善,自然而然地善待這個世界,就足夠好了。

如果你像傻瓜一樣相信了我,再像傻瓜一樣鼓起勇氣去這樣生活,那我相信,過上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有對上主的信心了,你就有對“平安和幸福不來自於我個人的努力和謀求”有信心了。哪怕你的信心還會左搖右擺、起伏不定,但是,你已經體驗到那種感覺了。哪怕只是一星期,甚至只是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