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高中後,男、女生的學習成績誰更好

高中男女生的學習成績到底誰更好

對於這一問題的討論,一直沒有定論

一方認為高中女生成績不如男生普遍存在

另一方認為這一觀點簡直就是胡扯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雙方是怎麼說的

到了高中後,男、女生的學習成績誰更好

觀點一

高中女生成績不如男生

1、男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整體上優於女生

在初中,我們接受的知識是相對比較簡單的,而且初中的學習方式是以模仿和記憶為主,只要肯努力就會學得不錯,加上女生在對待學習上的認真程度比男生高,所以我們會發現女生在中考成績上整體情況是高於男生的。

但是到了高中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知識的難度大大提高,非常抽象也很難懂,光記住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而對於女生而言,散發抽象思維是她們所不喜歡的,因此到了高中,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就會慢慢地落後於男生。

2、女生更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壓力大,情緒不穩定會對學習產生很大幹擾

女生的心理素質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弱的。進入高中,學習壓力顯然會比初中高很多,一旦成績下降,承受的壓力就會更大了,有時就會被巨大的壓力所擊垮。

除此之外,一次失利的考試所造成的打擊對女生來說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如果沒辦法及時調整好狀態,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就會漸漸感到消極、迷茫,最後就是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學習。

3、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影響

高中女生在生理上的變化會比男生大一些,這也會給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

而且這個時候,女生會越來越在意自己的外表,開始學會打扮自己;周圍同學以及老師的目光也是女生們很在意的地方。如此下來,學習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在學習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大不如前。

觀點二

誰說女子不如男

1、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女生被高校錄取的比例持續攀升

根據數據統計,1999年高考中女生佔全部錄取學生的比例達90%,到了2007年達到53%,到了2013已經超過了一半的比例了。

雖然在基礎教育上,女生人數總低於男生,但是在高等教育上卻顯現出了“女強男弱”的局面:在高校攻讀各學位的女生人數上,除了女博士僅佔36.93%,女碩士佔了51.65%,女性本專科達到了52.12%,高於男性1%到2%。

2. “狀元花”的數量已越來越多

根據校友會的數據統計和分析,1977—2016年中國高考狀元性別比例為:男生佔56.22%,女生佔43.78%,男生以微弱優勢領先;但是具體到2007—2016年,情況就發生改變了,男生狀元所佔比例則是46.59%,而女生狀元的比例達到了53.41%。這也說明了,近幾年女生狀元的數量是多於男生的。

3、女生整體能力發揮穩定於男生

男生個體差異大,好的很好、差的也很差。但是反觀女生,整體相對穩定,很好或很差的人數相對較少。

當前高考科目普遍以語文、英語和數學為主要科目。女生在語文和英語相對於男生具有認知上的優勢。而男生在數學科目上的優勢性也在消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女生成績優於男生的現象出現。

觀點三

兩邊都不沾邊

對於上述的兩種觀點,有人認為男女之間沒有存在誰強誰弱,大家都是平等的。畢竟男女之間能力不同,自身所擁有的優勢也不盡相同。而且一個群體的學習成績的高與低,也不能代表單獨的個體實際情況。

無論是“男生成績優於女生”還是“女生成績優於男生”這些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採用了“一刀切”的辦法去判定。所以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其實是意義不大的。

網友

觀點

@櫻井餅餅:升學和性別有什麼關係?參加考試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努力奮鬥的,一種是自暴自棄的,至於結果那就不好說了,畢竟得考慮主觀客觀原因。啥事都扯性別我也是醉了。

@掛麵郎君:"以前大學錄取的新生裡,男生比女生多,這個問題還不太突出。進入以新世紀以來,女生表現比男生好,引起人們的反思。"……合著男生比女生多是正常現象,反過來就不是啦?邏輯呢?

@東國俠女:女強男弱是偽命題。現在高考考核僵硬,女生的分數高於男生,導致女生虛強於男生的狀況。在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上,男生遠遠強於女生。教育改革上,我建議給男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給女生多安排才藝生活課程,解決女生分數虛強的問題,也更加促進女性就業和兩性和諧。

@淡墨晨嶼:女生比男生心理成熟更早(青春期教育讀本有講過)。通俗講就是,女生已經開始為未來的家自我努力準備的時候,同齡的大部分男生還在玩泥巴。玩心收得晚,自然學不深。自己身為男性,也感受到青春期男女生心理成熟情況的總體差異。

@猥尼老熊:男女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弱點,教育應該弱化對男女性別的區別。比如從小家長會教育女孩文文靜靜的,穿得乾乾淨淨的。教育男孩會說哭哭啼啼像個女孩!就好像哭泣和文靜,講衛生都是女孩必備的,這就是強化性別的差異。不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應弱化性別差異,擁有中性特點的人適合多方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