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研發晶片,美的海爾會慌嗎?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2017年股東大會上透露了格力未來要做芯片,即便是投入500億也要做成,本文不討論製造芯片的難度以及格力能否成功研發芯片。而是對於格力的這項鉅額資本開支,我們想討論的是假設格力成功研製了芯片,它會給格力以及整個空調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空調芯片的市場規模太小,自己研發划算嗎

格力電器每年大概花費40億人民幣購買空調芯片,而格力空調銷量約佔我國空調市場的30%左右,如果這樣算下來,我國空調芯片一年的市場也才只有130億左右,相對於500億的投資實在是太小了。即便是格力成功研製了空調芯片,想要進入其他空調廠商的供應鏈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面臨著跟國際模擬芯片巨頭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等廠商的競爭,這些企業持續研發模擬芯片多年,德州儀器過去10年投入的研發費用高達156億美元,平均每年的投入超過15億美元,平均研發銷售佔比12%,意法半導體過去10年的研發費用同樣高達190億美元,這樣平均下來每年19億美元,超過了100億人民幣,平均研發銷售佔比高達22%,而目前格力的研發銷售佔比只有不到4%,它們在這個領域積累的專利、技術不是格力一兩年能追上的。

格力研發芯片,美的海爾會慌嗎?

格力研發芯片,美的海爾會慌嗎?

你可能會說咱們芯片性能不如人家,可以低價走量,其實空調芯片的成本約佔到整個空調成本的5%-15%,雖然成本不高但芯片對整個空調的重要性可遠遠超過這個比重,空調廠商優先考慮的自然是芯片的性能而不是價格。其次,出於競爭關係的考慮,格力空調芯片也很難進入美的、海爾等其他空調廠商的供應鏈,如果僅僅是自供,相比投入來講,產銷太小,每年40億銷售,也要至少12年才能回本。

進入模擬芯片領域,有機會嗎

熟悉芯片的人知道空調芯片是數模芯片,應用的領域不僅僅是空調,像德州儀器的業務廣泛分佈在工業、汽車、個人電子、通信設備、企業應用等領域,2017年銷售收入也到達了近150億美元,差不多1000億人民幣的銷售規模,那對於格力來說,有沒有機會進入這些領域呢?

格力研發芯片,美的海爾會慌嗎?

這就需要我們瞭解模擬芯片的市場以及競爭格局,據IC Insights統計,2017年全球模擬芯片的市場規模為545億美元,不算大,和我國空調市場規模差不多,模擬芯片市場在2017~2022年的複合年增率(CAGR)將達到6.6%,成長性也不高,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48億美元。排名前10的IC供應商佔模擬類芯片2017年全球銷售額的59%,市場份額增長2個百分點,同時前10家供應商中有8家的營收增長率超過了10%,遠高於行業平均增速,其中德州儀器2017年模擬芯片的營收同比增長16%,市場佔有率高達18%,顯示出模擬芯片行業市場集中度在提高。

對於一個市場規模不大、成長性不高、集中度在提高、競爭格局比較穩定、進入門檻比較高、相對比較成熟的行業,格力要想從模擬芯片市場分一杯羹的難度可想而知。

自研空調芯片給格力帶來了什麼

從成本角度來看,空調芯片的成本約佔整個空調成本的5%-15%,空調芯片的主要供應商德州儀器2017年的毛利率高達45%,處行業裡較高水平,假設格力空調都採用了自家研製的芯片,那麼每臺空調的成本有望下降2.25%-6.75%,相比美的、海爾等其他空調廠商具有更大的成本優勢,毛利率可以進一步提高,這是比較確定的事情。至於公司會不會通過降低價格來提高市場佔有率,就不好說了,不過公司擁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目前格力空調的毛利率屬於行業裡最高水平,整個空調行業價格比較穩定,並沒有價格戰的跡象,而且價格戰一直不是格力推崇的戰略。對於消費者來說,大部分消費者應該也不會衝著格力的空調芯片而去購買空調,畢竟“格力擁有核心技術”已經比較深入人心了,邊際效應不會很大。

從短期來看,格力研發的空調芯片性能很難和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等國際巨頭相媲美,即便是性能相當,也不會對整個空調芯片帶來多大的衝擊,更不會影響到美的、海爾等其他空調廠商。如果格力進入模擬芯片的其他領域,它的競爭對手是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等國際巨頭,而不是美的、海爾等其他空調廠商,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產經營和銷售。

長期來看,如果格力能在模擬芯片方面有重大突破,足以變革和引領整個模擬芯片行業,那它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但事實上是非常非常難。

綜上所述,格力研發空調芯片對整個空調行業競爭格局的影響會很小,給格力帶來的效益要遠低於它的投資,格力研發空調芯片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低收益的投資活動。

預防“中興事件”,必要嗎

“中興事件”可能是刺激格力決心研製空調芯片的一個重要因素,保障自己的供應鏈安全,避免“中興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從安全的角度出發,格力研發空調芯片貌似也說的過去。但是,格力會發生類似中興的事件嗎?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瞭解空調芯片的市場和競爭格局,目前,空調芯片的供應商主要包括美國德州儀器、歐洲意法半導體、日本瑞薩、中國臺灣漢芝等,競爭十分激烈,瑞薩就虧本多年,最終由日本政府控股。對於空調廠商的選擇很多,而且這些空調芯片廠商分佈在不同的國家,除非是有一天全球沒有貿易了,所有空調芯片廠商都對我國空調廠商斷貨,才會發生類似的“中興事件”,而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中國缺芯是不爭的事實,董總也是非常有責任感的企業家,但研發芯片的責任不應該落在一家空調廠商身上,對於芯片來說,太小的市場是很難發展起來的,不像一般的空調技術,芯片的研發是一個需要長期投資的過程,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市場太小如何保證每年鉅額的研發投入呢!

現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公司最好是充分利用資源,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不斷鞏固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既然格力想為國家做點事情,可以聯合美的、海爾和其他家電廠商成立風投基金,去發掘、培育芯片廠商,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研發的芯片不僅僅格力用,美的用、海爾用、其他家電廠商甚至其他行業的廠商一起用,這樣就有了比較大的市場,芯片的研發也就有了保障。

目前瞭解下來,我國也有一家空調芯片廠商北京華芯微特,成立於2009年,擁有一個由22名高端人才組成的國內研發團隊,其中50%以上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還有6名來自美國和臺灣的高級技術顧問,據說研發的空調芯片已經進入志高、海信等空調廠商的供應鏈。 2017年底,華芯微特、美的、志高等企業發起成立“集成電路與智能製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旨在通過抱團發展,加強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制定行業發展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