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獵人一樣拍照

海外媒體速覽 |《中國攝影》8月出品

主持:門曉燕

像獵人一樣拍照

《歐洲攝影》

(European Photography)

2018年夏季,第103期

本期《歐洲攝影》的主題為“攝影現象學:各抒己見”。各種聲音中,傳播學與媒介學者威廉·弗盧塞爾(Vilem Flusser)在他的“攝影哲學”裡,關注了攝影師的姿態及其體現的現象學“懷疑論”。

像獵人一樣拍照

芭芭拉·普羅布斯特(Barbara Probst)作品

像獵人一樣拍照

佩內洛普·昂布里科(Penelope Umbrico)作品

像獵人一樣拍照

託比永·羅蘭德(Torbjørn Rødland)作品

他認為,在攝影行為中,人們會從儘可能多的角度去對準拍攝對象,就像舊石器時代的獵人一樣環繞住他的獵物。

像獵人一樣拍照

科琳娜·維奧內(Corinne Vionnet)作品

像獵人一樣拍照

拉烏爾·里斯(Raoul Ries)作品

像獵人一樣拍照

勞倫特貝萊特(Laurent Baillet)作品

這種對最佳視角的探索等同於人們對自己理解能力的懷疑。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完全捕捉物體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捕捉外部的物體還是精神層面的“物”。

像獵人一樣拍照

《F-Stop》

美國在線攝影雜誌

2018年6/7月,第89期

當今,照片蒙太奇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許多藝術家都在使用該形式來創造超現實或夢幻影像。弗朗西斯科·迪亞茲(Francisco Diaz) 來自美國,而黛布·楊(Deb Young)來自新西蘭,這兩位藝術家在遠隔重洋的情況下一起合作,這是一個頗具探索性的嘗試。

像獵人一樣拍照

弗朗西斯科·迪亞茲&黛布·楊作品

像獵人一樣拍照

弗朗西斯科·迪亞茲&黛布·楊作品

迪亞茲和楊合作的攝影蒙太奇在攝影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很少使用模特、道具,也不設置具體規則,完全是隨機選取影像素材。相隔超過8000英里,他們的合作過程是實時遠程地相互觀看對方相機上的內容,再作定奪。

像獵人一樣拍照

弗朗西斯科·迪亞茲&黛布·楊作品

像獵人一樣拍照

弗朗西斯科·迪亞茲&黛布·楊作品

他們的創作被描述為“令人不安的美麗”。作家特蕾莎·波利塔諾(Tersa Politano)認為本期雜誌刊登的這組合作之作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透露出的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現實感, 這本身就是對攝影真實性的反駁”。

像獵人一樣拍照

弗朗西斯科·迪亞茲&黛布·楊作品

像獵人一樣拍照

弗朗西斯科·迪亞茲&黛布·楊作品

像獵人一樣拍照

《攝影與文化》

(Photography & Culture)

英國攝影雜誌

2018年第11期

《攝影與文化》的核心目標是為讀者提供各種發人深省的論文,挑戰關於攝影本體的陳腐思考方式以及我們討論攝影實踐和攝影文化的慣常語言。2018年的第11期發表了來自印度、斯堪的納維亞、加拿大和非洲等國家與地區的論文。

其中一篇由艾琳·布蘭妮(Aileen Blaney)和辛納兒·沙阿(Chinar Shah)共同撰寫的、題為《不可思議的印度當代攝影美學》的文章,對於印度當代的攝影再現話題進行了適時審視。在對攝影師作品的分析中,這兩位作者對印度當下那些反對重複性、典型性的影像作出了討論。在此基礎上,布蘭妮和沙阿考慮瞭如何在崇尚創新攝影敘事的過程中,反思傳統紀錄性的現實主義。

像獵人一樣拍照

《模糊》

(Blur)

美國攝影雜誌

2018年6/7月

現居美國的日本攝影師渡邊博史(Hiroshi Watanabe)認為:“除非是受委託拍攝作品,否則我不會為我的攝影有目的地去尋找什麼特定的東西。”這位攝影家以開放的心態過著自己的生活。時不時地,他會碰巧看到或聽到可以引起他注意的東西或事情,這讓他很感興趣。多數情況下出現的都是他不知道或者不瞭解的事情。

像獵人一樣拍照

渡邊博史作品

由此,他產生好奇並開始研究它們。他的攝影更多是一種發現手段。渡邊博史不會拍攝那種“去告訴別人我已經知道或是我相信的事情”的照片,“我也不會把我的看法強加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