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作為“小小留學生”隨父母(工作)赴國外讀書,除了全新的人文環境帶來的新鮮感之外,真正適應與融入的過程應該是充滿挑戰的。前不久,葉果兩姐妹作為爸爸的“外交後援團”遠赴神秘的非洲,本文作者,葉果的媽媽充滿正能量的引導,讓孩子們懂得了一個高深的道理:面對文化衝擊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文化自信。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01 肯尼亞在哪兒

“有個外派到聯合國的機會,不過是去肯尼亞!”

“去啊!不過,你先告訴我肯尼亞在哪兒?”

以上就是我跟孩子爸爸第一次談到肯尼亞的真實對話。

我們經常提到“非洲”,但很少提到非洲某個國家的名字。因為在我們大部分人的頭腦意識中,肯尼亞,贊比亞,坦桑尼亞,尼日利亞等等都是無差別的,都是叫亞的大概都差不多吧。我們對廣袤的非洲大陸的瞭解,遠不及我們對緊鄰的島國那麼熟悉,也比不上我們對歐美國家的如數家珍。

這在某種意義上說也算是傲慢與偏見吧,就如同歐美人也不覺得中日韓三國人有什麼差別一樣,被魯莽的統稱為亞洲人。

皮膚純黑牙齒白,孩子瘦到皮包骨,不是沙漠就是熱,瘧疾黃熱艾滋病,這些刻板印象,無一例外地成了非洲的標識。加上《戰狼2》和《紅海行動》的熱播,“戰亂”又成為了非洲綁定的標籤。

若提到非洲好的一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我們會想到鑽石,還有百分之九的人會提到咖啡和鮮花出口,剩下的百分之一,也許就是真正到過非洲的人。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世界聞名的肯尼亞玫瑰

我翻出世界地圖,找到了肯尼亞,一眼瞥到它旁邊就是著名的索馬里,內心不禁打了個寒戰。

當時正值《戰狼2》熱播,看完之後熱血沸騰,那種為祖國外交事業奉獻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飛蛾撲火”可以形容我體內湧動著的原始本能,靠近危險,想去看看真實的非洲的好奇心作為原動力,支持了我跟老公最初的決定。

最怕的就是活起來沒勁 —— 人生幾十年,不就是活個經歷麼?周圍去歐美的人那麼多,咱去非洲,多酷啊,這經歷多難得!

再衝動的原始慾望,也要考慮現實生活。孩子的教育,當然是首要的!那裡畢竟是貧窮落後的非洲,大女兒正值學齡前,明年可以順利進入北京西城一所重點小學,二女兒則剛剛適應幼兒園小班的生活。

我們對非洲的教育情況,一片未知。

02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決心已下,我開始著手研究肯尼亞的國際學校。令我驚喜的是,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居然有世界一流的國際教育資源,涵蓋美式學校、英式學校。

也許是因為聯合國總部派駐的原因,國際學校在當地的發展歷史要早於我們國內。北京最早的一批國際學校大多建立於上世紀80、90年代,內羅畢的國際學校,則建立於上世紀60年代,前身更早。

我重點篩選出兩所頂級的國際學校,所謂”頂級”,無外乎課程體系、學費和師資薪酬三項。課程是國際通用課程,IB、AP等;學費是international price,一年兩萬多美元及以上;師資薪酬,則是全球招募教師,薪酬可觀。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非洲肯尼亞Braeburn International國際學校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學校裡意味深長的標語

然而,孩子的教育路線,從本土到國際,再回到本土,這個彎路值得嗎?

我的兩個女兒,她們一個三歲,一個五歲,她們用五年的時間走過的國家,比我半輩子還多。而周圍的孩子大多都擁有跟她們一樣的經歷。

這一代註定是完全國際化的一代。

然而,全球化思維的構建,單靠幾次國際旅行是達不到深度的,依靠的是時間的投入。對文化差異的觀察和思考,泛泛而談不足以打動人,但一次時間跨度很長的社會體驗足矣。

高曉松有一個觀點,在現代社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因為相比於那個書籍匱乏的年代,讀書的難度比旅行的難度要大得多。

而在出版業十分發達的現代,情況則恰好相反,信息過剩才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身邊大部分人都在手機上消磨時光了,可能會有一些人還保有讀書的習慣,但卻很少有人有大把的時間去旅行。

用“矮大緊”的話說,我們的生命中就剩下苟且了,詩和遠方離我們越來越遠。

好,在讀萬卷書之前,那就先行萬里路吧!我們一家四口,來到了人類起源的地方 —— 非洲。

03 百米之隔,幾世之遠

內羅畢,它不代表整個非洲,卻能代表非洲相對發達的區域。令人神往的動物大遷徙,也發生在這片土地,沒錯就是小時候我們在電視上,伴著趙忠祥老師的聲音看到的畫面,大多數都是在肯尼亞的馬塞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拍攝的。

“東非小巴黎”正是內羅畢享有的美譽。如果你還對今年春節晚會上的黑人姑娘們有記憶,她們正是來自內羅畢這個地方。著名的“蒙內鐵路”,就是我們中國修建的,從蒙巴薩到內羅畢。

所以,如戰狼所述,一旦戰亂髮生,手舉中國國旗,也許真的能救自己一命。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KaribUNi,是肯尼亞當地語言斯瓦希里語“歡迎你”的意思,UN兩字一語雙關。

內羅畢雖然正處赤道,但四季如春,常年20多度,氣候好到跳腳。想來當年非洲小哥在北京中暑的新聞,真實性確鑿。

也許正是因為宜居的氣候和環境,使得兩個聯合國總部建在了內羅畢,聯合國環境署和聯合國人居署總部。以聯合國為中心,各國大使館匯聚在此,就形成了內羅畢北部的國際社區。

然而,國際社區的基礎設施,並沒有那麼國際化。無力吐槽的破敗道路,奠定了整個城市落後發展的基調。

內羅畢的路簡直是這座城市的傷痕。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內羅畢聯合國總部

聯合國正門前著名的UN大街也只不過兩車道的坑窪道路。日常堵車到紋絲不動是家常便飯。國際社區在Google map上顯示紅色的時候,城市中心,已經是深紅色到靜止了。

國際社區的安保相對森嚴。到達內羅畢的第二天,我們開車去附近的超市,第一道安保,就是車內外的全方位檢查,還有防暴犬嗅來嗅去;第二道安保,就是隨身包包和X射線掃描身體;第三道安保,就是隨處可見的持槍安保巡邏。

2013年,一夥武裝人員闖入一家內羅畢購物中心,開槍掃射,投擲手榴彈,造成240人傷亡。自那以後,內羅畢加強了安保措施,國際社區更加如此。商場、超市、學校,乃至於自家房屋都有專門的保安公司看守。

也正因為安保設施森嚴,很多地方是不讓拍照的......我有一次舉起手機,馬上引來附近幾名保安的目光追隨。自拍,在這裡竟如此格格不入。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國際社區的shopping mall:Villiage Market

國際社區的當地黑人大多從事著保安、園丁、女傭的工作。非洲女傭很專業,會穿著專業的女傭服裝,用頭巾把頭髮束起,打理著整個房屋。

這是我剛到內羅畢的第三週,很遺憾,還沒有機會接觸到除了保安、園丁、女傭之外的當地人。

內羅畢當地人確實過著貧窮的日子。路邊的窩棚,就是鐵皮搭的小破屋子,連房子都算不上,一排一排的擠滿了當地黑人。每當我開車路過棚戶區,都會認慫地把車窗搖起來。

我以為這就是傳說中的貧民窟,但實際情況是,棚戶區只是普通居民生活居住的地方,不是貧民窟,真正的貧民窟連鐵皮都沒有。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當地人居住的棚戶區

你還記得,這裡的國際學校學費是2萬多美元麼?如果你覺得還好的話,我要告訴你這裡的人均月收入只有120美金左右。也就是說,這裡國際學校的學費差不多可以養活15-20個肯尼亞勞動人民。如果你還沒有概念,你就設想在北京,有一家學費是200萬人民幣一年的國際學校。是不是很瘋狂?

百米之隔,幾世之遠。

04 擇校,擇的是孩子未來的夥伴

作為家長最重大的一項責任,就是擇校。

決定一所學校的成績的,不是這個學校的老師,而是學生。

即使把清華、北大的老師全部換掉,清華還是清華,北大依舊是北大。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內羅畢Breaburn國際學校

決定一所學校的文化的,不是這個學校的校長,而是家長。

很多時候去國內學校的家長微信群裡看一看,大概就能知道一個學校的風氣是什麼樣了。

從眾多國際學校中,如何煉出一副火眼金睛,篩選出“真國際”還是“假國際”?其實,一所真正的國際學校,覆蓋到的國家範圍一定是越多越好。進入校園,如果你可以看到一個班級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小孩子一起玩耍的和諧畫面,那基本可以放心了。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圖片來自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enya官網

國際學校中,很大比重的一類,是當地走國際課程體系的雙語學校。這類學校當地孩子佔大多數,國際孩子佔少數,師資也是以當地老師為主,外教為輔。一所雙語學校的實力和地位,是由畢業生走向奠定的。短時間內,很難考察到一所雙語學校的真正實力。

為孩子們選擇學校,其實是選擇她們未來的夥伴。同伴間的學習,既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社交,更是組成人生的一環與另一環。想想自己的同學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這是多酷的一件事,我都羨慕她!

基於在國際學校工作多年積累的認知,我最終為女兒申請了兩所美式學校、一所英式學校。經過了嚴格的材料審核和麵試,我的女兒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把三所頂級國際學校的offer全部拿下了。

當然,這不只是幸運,是我們有備而來

05 文化自信

女兒一直用“中國人”和“英文人”來劃分邊界,除了說中文的人,其他都是“英文人”。

文化衝擊對女兒們來勢洶洶。早在來非洲半年前,我們的家庭話題已經不自覺地加入了非洲元素。

“非洲有很多病,要提前打防疫針;非洲晚上8點以後有搶劫;非洲可能會打仗。”這些話都出自女兒口中,形成了她對非洲的“偏見”。

當她第一次看到非洲人時,她的下意識行為就是害怕和躲閃,還帶有幾聲尖叫,與陌生人的基本禮貌都拋諸腦後。

這一情況持續了大概一週時間才有所緩解。緩解的原因應該是出於我家黑人保安和女傭對她們的照顧,當友善突破了膚色,她才知道,原來非洲不止有搶劫的壞人。

我們的背後是中國——我用文化自信,讓女兒們在非洲順利入園

隨之而來的就是進入非洲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和“文化焦慮”。

媽媽,我害怕非洲的幼兒園......

媽媽,我聽不懂英文......

媽媽,我想你......

幾次三番的耐心疏導,根本緩解不了她們的害怕。有一天,我不得不告訴她們:你們是中國人,不要害怕,你的背後是整個國家!

這句話講得太高深了,我以為她們根本聽不懂。

直到那一天,女兒放學,她對我說:“媽媽,今天幼兒園沒有人欺負我,因為我們中國很強大,他們不敢!老師也很喜歡我,還給我放了中文配音的小豬佩奇。”

她們用幾天的時間,懂得了一個高深的道理:面對文化衝擊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文化自信。

就這樣,落地內羅畢三週,我就順利把女兒們送進了國際學校。下一篇也許我可以講講低齡化留學如何有備而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