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給孩子最大的福氣,是和孩子說話時懂得控制語氣

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自童年創傷。

有些大人跟孩子就是不會好好說話,總是帶著居高臨下、命令、否定的語氣。

說話不注意語氣,類似這種“你再說一遍試試!”“你是豬腦子嗎?”幾乎是他們的日常。

對小孩而言,童年時期這樣的體會非常影響他,讓他變得自卑,對別人的語氣和情緒就會格外敏感,很多時候都是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

你能給孩子最大的福氣,是和孩子說話時懂得控制語氣

再生氣,也不要用傷人的語氣

古語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個人說出來的話,是有溫度的。

孩子大概在1歲之後,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

父母和孩子說話的語氣,反映出他們當時的情緒,決定了孩子感受到的是溫暖還是寒冷。

《爸爸去哪兒》裡,陳小春脾氣火爆,對孩子也明顯缺乏耐心,常常帶著不耐煩、埋怨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在其中一集,見兒子沒跟上他的步伐,他便開始怒吼:Hey!Hurry up!(嘿!趕快!)

Jasper被嚇得不知所措,只能小心翼翼地對爸爸說:“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現在能停止生氣嗎?)

陳小春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太兇,這才有了節目中的轉變。

然而,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像Jasper一樣,勇敢地向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像陳小春那樣,懂得反思和改變溝通方式。

如果父母經常用不滿、責怪、羞辱、否定、嫌棄、打擊的語氣和孩子說話,那麼這樣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

而孩子長大後,也會不自覺複製家長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又深刻影響著他的人際關係。

你能給孩子最大的福氣,是和孩子說話時懂得控制語氣

懂得控制語氣,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很多父母,在處理一件事的時候本是出於愛的心情,卻沒把握好說話的語氣,傷害到了孩子。不僅沒達到初衷,還讓孩子心裡不舒服。

其實,換一種表達方式,孩子聽後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截然不同。

在和孩子溝通交流時,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有同理心,做到“有話好好說”。

孩子喜歡並樂於接受的5種語氣,每一個父母都應該懂得:

1)尊重的語氣

孩子再小,也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的感受和想法都值得被尊重。

有些家長跟孩子溝通時,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姿態,說一是一、語氣強硬、不容置疑,絲毫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我說去就得去!”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做事更加有主見,這是他成長的標誌。

比如到了吃飯時間,他還是不肯放掉手中的玩具乖乖去吃飯。

家長不要以為是孩子不聽話,故意反抗。在這個時候,應該用尊重的語氣,表達你的同理心:“媽媽知道這個玩具非常有趣,你還沒玩夠。”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感受得到理解,就會卸下防備,更容易接受建議。

之後家長可以給出具體的解決辦法,“我們可以先吃完飯,吃完了媽媽陪你一起接著玩。”

你能給孩子最大的福氣,是和孩子說話時懂得控制語氣

2)信任的語氣

孩子的自信從哪裡來?

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最親密的人的信任,尤其是父母。

“我覺得這個你不行!”

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會缺乏自信。

比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假如父母用的是挖苦的語氣:

“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

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若是父母經常以肯定的語氣鼓勵孩子,孩子想做好一件事的願望就會更加強烈,態度也會更加端正和積極。

好比在打球這件事上,如果你用信任的語氣說:

“孩子,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

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

你能給孩子最大的福氣,是和孩子說話時懂得控制語氣

3)商量的語氣

很多家長不自覺就會使用命令式口吻:“去把房間收拾一下。”“趕緊起床!”

沒有人喜歡被命令著去做一件事,叛逆期的孩子尤為明顯。

父母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可以用商量的語氣來,商量體現出對一個人的尊重,孩子也並非那麼不講道理。

比如可以說:“房間有點亂,收拾乾淨了人看著心情也好,你覺得呢?”

4)讚賞的語氣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要求更加嚴格,經常只看到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的優點。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適當的讚賞,可以幫助他更好地認識自己身上優秀的特質。

比如,在孩子獨自完成一個積木模型時,哪怕並不完美,也可以誇誇他的專注和耐心。

(要誠實讚賞、誇孩子,對具體的事情表示肯定,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對孩子說,寶貝你真棒!)

家長要找準時機,看到孩子的需求,在適當的時候用讚賞的語氣和孩子說話,給他積極的心態。

你能給孩子最大的福氣,是和孩子說話時懂得控制語氣

5)鼓勵的語氣

火爆全球的動畫片《小豬佩奇》裡,豬爸爸對孩子的教育就很值得家長借鑑。

教佩奇滑冰時,佩奇第一次滑就摔到了,沮喪地說“我再也不滑冰了”。

豬爸爸這時候沒有說教,讓佩奇要勇敢,而是用自己的摔倒來告訴佩奇,大人也會摔跤,摔跤並不可怕,重新站起來就好。

生活中,當孩子遭遇挫折、面對失敗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否定、斥責,因為孩子本身就已經很沮喪了。

而是應該用鼓勵的語氣和他對話,給他送去關愛和希望,這樣孩子才能更快地振作起來。

成功的家教源於父母與孩子間相處的種種,而語氣竟影響孩子的一生,包括會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反之,他們的注意力會放在逃避和對抗家長說話的語氣上,影響了孩子原本的成長進程。

懂得控制語氣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分享,因本文無法找到詳細作者及明確出處請見諒。該篇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處理,我們將立即更正和刪除相關內容。八隻教育微信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