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和很多水景圈的朋友一样,有一件水景作品让老王过目不忘,那就是杨鑫创作的《紫气东来》。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紫气东来》成景照

配置:

缸体:150*60*60CM

灯光:T5HO*6根*80W,照射时间10小时/天

过滤:CF1200*2

co2:8泡/秒

创作灵感:来自中国山水画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为使整件作品凸显“腾空”的气势,没有采用自然水景常规水草泥+化妆沙的层叠堆砌的方式建造。

骨架难度非常大,空间、景深掌握必须到位,每块石材的纹理都需要精心打磨,甚至细微雕刻,以避免松皮石本身纹理粗矿影响到景观场景宏大的效果,所以松皮石的加工成为这个造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知道的是在造景,不知道的以为是石匠呢↓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骨架搭建历时25天,进度非常缓慢

骨架成型过程: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缸中前期放置大量阳性水草,是为了吸收掉多余肥料和减少光通量,避免顶端莫斯类阴性水草在强光下的发黑和停滞生长↓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水草疯长,遮盖了石材原有的轮廓,需要修剪了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经过反复修剪维护,最终成景: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发展至今的水景,已经限于自然水景的摄影构图框架(纠结于黄金分割),水草色彩的搭配……固化的思维模式已经无法进行更深次地艺术表达。所以个人认为要展现中国文化和思想,那么我要创作的作品就不能再是简单的自然重塑,而是要依照国画的思想,书法的线条,哲学的对立,来展现中国人看待自然景观不同的视觉角度,境界的深远从而表达出豁达的胸襟和情感。

因而作者赋予了该作品很多的不同:

1、构图:此作品构图取自于图示中的一副国画作品,我以中心对称排列的方法做出骨架,左右两侧看似不同实则相似,左右延绵的山脉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犹如起伏的音律让人舒缓。再也没有追求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而是借助山势和作者情感顺势而造,更没有刻意追求焦点和灭点的位置。整个骨架的视觉感就是登顶山巅,俯视群山的磅礴视觉。

2、水草种植:改变了通常水草泥铺设种植的方法,以苔藓类做为基质来饲养匍匐阳性草,色彩上达到秋意之景象,呼应主题“紫气东来”的色彩感。由此为了迎合场景尽量选择了叶片细小的水草,如红头趴趴熊、红针叶皇冠。缸中所有植物都是在没有水草泥的支撑下“惬意”生长。

3、拍摄的方法:因为想要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国画风水景,在造出不一样的视觉的同时还要营造雨雾缥缈的意境,所以之前的设想是从下往上曝光,也因此不能使用水草泥还铺设缸底。只是拍摄后期还是没能达到云层的感觉,腾空的山体骨架之间的留白也不能被诸多评委理解,估计也是是评分较差的原因吧

4、鱼只配色:为了迎合紫气东来的色彩表达,我选择了安德拉斯红双剑孔雀鱼,我个人觉得只有小尾孔雀鱼的游姿和气质才符合本作品,所以放弃了日常群游性较好的灯科鱼,由此也增加了拍摄难度。另外,为了纪念刚刚逝去的好友,因为他是当地知名的孔雀鱼爱好者。

水景,源于一颗热爱自然的心,欢迎关注“水草大师”

下期将为大家介绍2017年世界造景大赛铜奖作品《德鲁依的天梯》创作过程

将国画山水搬进鱼缸

《德鲁依的天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