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歲月本來悠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閒,而勞攘者自冗。

歲月本來悠長,可那些奔波勞碌的人卻覺得時間短促。天地本來遼闊,可那些心胸狹窄的人卻把自己侷限在小圈子裡。春花秋月本可供人欣賞,可那些熙攘忙碌的人卻認為是一種多餘。

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不瞭解人生的真諦,到頭來只能是自討苦吃,為名利去忙碌而讓有限的生命隨時光流逝,讓私利擋往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見自己心地的寬廣,不懂得培養情趣反而以為春花秋月的雅事是多餘無用的。這真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既得隴,復望蜀”

《周易》中有“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說法。在敵對雙方的鬥爭中,或做某些事情的過程中,“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對常人來講,確是明智之舉。但對不信命的大英雄曹操而言不靈了,他把“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變成了“見可而退,知難而進。”

“既得隴,復望蜀”說的就是曹操“見可而退”的事例。

建安二十年,曹操打敗張魯,平定了漢中之地。當時曹操心滿意得,在漢中冬郡設置大守、都尉,重賞將士之後,便要勒馬回師。主簿司馬懿急忙前來勸曹操,要趁我軍士氣正旺,而劉備剛剛奪得西川,立腳未穩,人心未附的有利時機,火速向益州進兵,打劉備一個措手不及,劉備必定失敗。

聽了司馬懿之計後,曹操非常感慨地說:“人若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意思是不同意進軍。

這時主簿劉曄出來勸諫。劉曄乃光武帝劉秀之子——卓陵王劉延的後代,頗有謀略,一向善於鑑人的汝南許劭不輕易稱許人,卻稱讚劉曄有輔佐世主的英オ。

他歸服曹操後,在平定漢中時立下大功。這時他見曹操不趁勢拿下四川,立即勸諫

說:“明公當年用步兵五千,就敢率領他們去誅滅董卓。後來您又北破袁紹,南征劉

表。九州百郡,您已經十成中併兼八成了,現在您威震天下,勢懾海外。如今又拔

取漢中,蜀人已望風破膽,魂不守合。蜀地只要通過傳佈檄文就可以平定。劉備

是人中的雄傑呀!他雖有度量、謀算,但步調較為遲緩,他得到蜀地的日子還淺短,

蜀中的人心還沒有完全依靠他。而今新破漢中,蜀地人情震恐,這是一種不攻自倒

的形勢。以曹公您的精明,藉著蜀中這種傾倒的形勢而用大兵壓過去,沒有什麼攻

打不下的。現今如若稍稍鬆緩一下,諸葛亮對治國很英明又擔任丞相,關羽、張飛

勇冠三軍而充當戰將,蜀民之心既已安定,再據守險要,就不可再侵犯了。如今不

攻取,必定為今後留下禍患。”曹操不在意地說:“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於是

不納司馬懿、劉曄之計,曹操帶兵而回,只留夏侯淵駐守漢中。後來形勢的發展果

如劉曄所料。

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既得隴,復望蜀”是光武帝劉秀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後漢書・岑彭傳》載,

建武八年(32年),岑彭跟隨劉秀討伐隴西的隗囂。攻下天水後,隗囂逃往西城,劉

秀又進圍西城。這時,佔據蜀地的公孫述派大將李育前來隗囂,駐兵上邦。不

久,劉秀因事要先回洛陽,臨行給岑彭寫了一封信,說:

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若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意思是要岑彭在攻克西城、上邦後乘勝前進,進攻盤踞蜀地的公孫述。後來,隗囂和公孫述都相繼被消滅了。曹操借用這句話,意圖卻完全相反,不是贊成在得到漢中後立即向益州進攻,而是主張採取慎重態度,暫且按兵不動。

“既得隴,復望蜀”用在此時,的確是曹操走的一步敗棋,以後的事實印證了這一點。

曹操回許都的第二年,受“魏王”之爵。一日,得知劉備派張飛、馬超屯兵下辨,立即命曹洪領兵五萬,前住助戰。曹洪令張郃、夏侯淵各據險要。張鄰入攻張飛,被張飛用計奪了其所守的瓦口關。曹操見漢中形勢危急,便起兵四十萬親征。

軍至南鄭,便令夏侯淵出戰,不料在對山被黃忠砍為兩段。蜀兵乘攻佔了定軍山,又奪了曹操北山糧草。很快曹操又失去南鄭,退守陽平關。此時張飛截了魏軍糧車,曹操便親自提兵與蜀兵決戰,大敗之後,逃至斜谷口。曹操在斜谷口,欲要進兵,被馬超拒住;欲要退兵,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

眾所周知的雞肋口令正是此時傳出的。曹操殺了楊修也無可挽回敗局,次日

兵出斜谷口,結果慘敗,不得不盡棄漢中奔回許都。

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俗話講:“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但這只是對常人的警告,所謂的“貪得

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也只是對一般人修身養性方面的要求,但對曹操這

樣一代梟雄人物就不適用了。因為從曹操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看,“得隴望蜀”應該

是競爭中的一種策略。是一種及時乘勢,徹底解決,不留後患的策略。如果這樣,

那麼曹操的得隴不望蜀的做法無疑是錯誤的。

曹操不肯進兵西川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畏懼艱險,是對西川的戰略位置沒有

給予充分的注意,加之在這次平定漢中的進軍路上,曹操見山勢險惡,林木叢雜,當

即就引軍回寨,並對許褚、徐晃說:“吾若知此處如此險惡,必不起兵來。”又說:“這

真是個妖魔鬼怪住的國度。有他和沒他,又能有什麼關係?我軍缺少糧食,不如速

速回師。”漢中之地“如此險惡”,西川之地如何呢?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肯

定比漢中更加險惡。

作為一軍統帥,應該是知難而進,勇於克服各種困難。曹操若有後來鄧艾偷渡

陰平小道時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毅力的話,那麼他就不會因此而退縮回來的。這裡

就用得著“智、信、仁、勇、嚴”這為將五德中的“勇”字了。看來曹操此時缺少這個

“勇”字。因此從霸業之人應不畏艱險的角度來看,曹操同樣是錯誤的。

正是由於曹操“得隴不再望蜀”,留下了禍患之根,最後給自已造成了難以彌

補的損失。給曹操的千古霸業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總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有勢不乘,坐失良機,給了劉備喘息的機會。

劉備很快就羽翼豐滿,力量強大,不但“不可犯”,而且要前來進犯,這是曹操

始料不及的。更出曹操所料的是劉備在奪取漢中之後,竟然自稱漢中王,直接與自

己相抗衡。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與曹操這次失誤有相當的

關係。

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對於劉備其人,曹操是很清楚的。當年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除了曹操自已

之外,劉備被看作是惟一的英雄。曹操奪取東川時,劉備也剛剛奪取西川。劉備奪

取西川之後所帶來的後果,曹操不會不知道。劉曄也說得很清楚:“若少遲緩,諸葛

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

(二)損兵折將,丟失漢中。

按理說,漢中之地不僅是曹操含在嘴裡,而且也是吞到肚裡的肥肉。曹操以為萬無

一失,沒想到劉備卻來虎口拔牙,自己硬是給趕出了漢中。

(三)狼狽不堪,威風大減。

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鬥中,曹操損失了眾多的兵將不說,最使他難過的是損

失了與自己有手足之情的大將夏侯淵,這便使曹操如“折傷一般”。另外在斜谷ロ

曹操又被魏延一箭射中人中,打掉門牙兩顆,真所謂讓世人“笑掉大牙”,其狀十分

悽慘。

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總之,曹操得隴不望蜀,因此,失去了乘勢取勝的機會,坐視自己的敵人很快強

大起來,最後把自己打敗,這樣的教訓是十分修痛的。

我們對曹操的評價總體上是肯定、讚揚的,但也是實事求是,有功說功,有過說

過。曹操畢竟是功大於過,不能迴避曹操的失誤。

武候祠內楹聯隨處可見,以諸葛亮殿前清末趙藩所題最負盛名: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此聯是趙藩遊武侯祠時借諸葛亮治蜀針砭時弊而發。此聯獨特新奇,不落窠臼,提出了“攻心”、“審勢”兩個頗有見解的問題,給後人以深刻的啟迪。可為後世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