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贊:成長過程中,哪些道理讓人懂之恨晚?

文:三由

知乎高贊:成長過程中,哪些道理讓人懂之恨晚?
01

越優秀的人越覺得讀書有用

在大眾媒體的宣傳中,富人總是愚蠢的,學霸們總是死板的,地主家的總是出傻兒子。其實這種醜化的形象往往是對群眾的心理安慰。

而現實是,我認識的幾個所謂的“富二代”朋友,會在每週六早上六點半準時開研討會,這個時間估計你還在夢周公吧。

在哈佛和清北看到的也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多數學生都出身不凡,勤奮自律,同時多才多藝。他們可以在考試季,穿著帽衫、邋遢地連續幾周刷圖書館,也可以在舞會中身著華服,精緻地社交。

實際上,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富人的孩子坐擁優質的社會資源和物質基礎,同樣獲得了更優質的學習機會和未來,而“寒門子弟”試圖打破階級固化,闖入上流社會的通道,會受到更大的排擠和阻力。

於是,鄉村普遍有這樣的聲音:讀什麼書,讀個初中就夠了,讀多了也沒用,還不如早點出去賺錢。

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後的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為“讀書無用”:農村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其中,年收入一萬元以下的農村貧困層認為讀書無用的比例最高。

在底層人民放棄教育的時候,中高層卻把教育看的越來越重,家長們瘋了一樣擁護“讀書有用”,不惜一切代價去上培訓班、買學區房,拼命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
知乎高贊:成長過程中,哪些道理讓人懂之恨晚?​越優秀,越努力,越覺得讀書有用;越空虛,越頹廢,越覺得讀書無用。

前者正向循環,後者負向循環。時間一長,差距也就越來越大。

最可怕的,比你條件好天賦高的人,比你更努力。

02

慢即是快,後積才能薄發

“讓你輕鬆月瘦20斤”,的廣告往往銷售效果會很好,越能在短時間內有收益,關注人就越多。

可是真的有那麼多“毫不費力躺著就能減肥”的方法嗎?當然不是。

大眾媒體也把“年少成名”宣傳的出神入化,於是大眾開始焦慮,“我都27歲了還沒成功”“我36歲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可殊不知,年少成名,年長卻鬱郁不得志的佔九成。傷仲永的故事我們再熟悉不過。

很多人過於急功近利,只看結果不問過程。

我認識的幾個寫作厲害的文案,無一不是讀書十餘載、寫字數十萬;很多人認為咪蒙靠著70篇文章就收入百萬,卻鮮少人知,咪蒙前是《南方都市報》首席編輯,09年就開始在網絡發文。

你看到的只是現在的“快”,卻不知在此之前有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

互聯網給人們帶來很大便捷,同時也讓人變得浮躁。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想要快速提高成績,快速提升能力,快速學會某種技能,於是大把7天、14天速成課應運而生。

你興致沖沖去參加,以為能快速脫胎換骨,結果只是學了一大堆方法論,卻不知該如何落地。你又重新陷入焦慮。

不是這些方法論沒用,而是你需要消化,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別人告訴你方法,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但不代表可以不走路。

我曾經高中的時候,用兩個晚上的時間背了一本英語書的單詞,有用嗎?有,第三天老師單詞測驗,我拿到很高的分數。可是,一個假期之後呢?我真正學到的單詞有幾個?

你必須慢慢走,一步一個腳印,打好牢固的根基才能蓋摩天大樓。否則,豆腐渣工程一個月,刮個風就全倒塌了,有什麼用呢?

短期來看,急功近利走得快;但只有牢固的根基,才會走的更遠。

0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

哥上面是不是說到“年少成名”?

對,現在很多人急功近利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覺得“自己落後於別人”。

“101”“某練習生”等節目裡,那些男生女生才十八九歲的年紀就成為“偶像”,擁有超級流量;一起畢業的同班同學人家已經自己開公司買房買車了;朋友圈裡又有小夥伴去哪逍遙自在了……

一邊眼饞著別人的生活,一邊心裡不平衡,也想在xx歲之前完成財富自由,走上人生顛覆,趁早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其實出發點沒有錯,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
知乎高贊:成長過程中,哪些道理讓人懂之恨晚?

​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讓多少年輕人被扎克伯格、奇葩說木汁他們帶了節奏,可曾經中國80後創業典範的茅侃侃,因壓力自殺的悲耗也還在我們的耳邊。

三哥曾經做一線城市銷售總監的時候,別人眼裡“自在”的生活,其實自己內心隱隱焦慮,受人羨慕讓我有點飄,但更覺得疲憊。

後來我認識到,其實真的沒必要給自己強加那些時間線:

“XXX歲一定要結婚,XXX歲一定要賺到多少錢,XXX歲一定要實現財富自由。”

很多人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有的人前半生一事無成,可後半生就像開了掛。

智慧女人馬伊琍說:“人的前半生沒有對錯,只有成長。”

不要讓同輩壓力吞噬了你,不要讓焦慮吞噬了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