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指數級的變化!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爆炸,但多半信息都沒用的世界。每天被各種頭條轟炸,然而瀏覽那麼多驚世駭俗的標題文章後,依然沒有過好這一生。

每個職業人都面臨各種加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和職場環境。據一項調查顯示:世界500強的存在時間已經縮短到了30年。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畢業就創業,創業就創成了一家世界500強,30年後,在我們50多歲還沒退休的年紀,這家公司就倒閉了。

另一項調查顯示: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大城市,離婚率已經攀升到了將近50%,這還不包括各種外來人口婚姻登記在家鄉的各種“漂”們。一輩子從一而終在一家企業,和一輩子從一而終和一個人過日子,好像都即將成為“歷史現象”。

這種現象,用一個科學的描述,叫“嚇尿指數”,說的是一個人去到多久之後的未來會被嚇尿。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指數級的變化!

比如乾隆突然踏入時空隧道,穿越到了200多年後的今天。

看到滿眼的互聯網、視頻通話、移動支付,更別提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黑科技。

像他一個還不知道“電”為何物的人,震驚、惶恐、三觀顛覆,這些詞恐怕都不足以表達他的心情。

這裡嚇尿指數大概就是200年。

然而,同樣往前推200多年,明嘉靖皇帝要是穿越到乾隆時期,可能就覺得不過如此,並沒有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適應起來毫無壓力。

所以說,不同時代要想經歷嚇尿體驗,間隔的年數是不同的。

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快,嚇尿指數正變得越來越短。換句話說,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指數級的變化。

“嚇尿指數”的提出者、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認為,人類在21世紀的進步將是20世紀的1000倍,下一個嚇尿指數可能只需要幾十年甚至更短。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指數級的變化!

身處這個時代浪潮中,我們感受尤其明顯。

1997年,IBM的超級計算機深藍打敗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引發全球熱議。

而隔20年後,計算機打敗人腦已不再是什麼新聞了。現在關注的是機器與機器的對決。

2017年,谷歌的AlphaZero 程序擊敗了2016 年的全球計算機國際象棋冠軍——Stockfish 8 程序。

更可怕的是,AlphaZero 從零開始學習國際象棋,到準備好跟Stockfish 8 對局一共用了多久呢?4小時。你沒看錯,就4小時。

面對這樣一個指數級變化的世界,我們可以期待怎樣的未來?或者說,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來提前應對未來?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指數級的變化!

一、數據是21世紀最重要的資產

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正在顛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分配方式,數據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資產。

數據爭奪賽已經開始。數據巨頭們現在評估APP和產品的標準已經不是能賺多少錢,而是能收集到多少數據。

有些產品哪怕不賺錢,甚至短期內虧損,但只要能獲得數據,就價值連城。

所以,不管數據有什麼用,最好先有了再說,因為這可能就是控制和塑造未來生活的關鍵。

至少在目前,人們都還很樂於放棄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他們的個人信息),來換取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和可愛的貓咪視頻。

就有點兒像某些非洲原住民部落,不經意間就把整個國家賣給了歐洲國家,來換取廉價的珠子和飾品。

以後幾乎所有決定都得依賴網絡,想阻止數據外流的難度可能越來越大。

二、我們已成為數據巨頭的商品,而不是用戶

谷歌、Facebook這些數據巨頭靠提供免費信息、服務和娛樂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是其真正的目的在於取得我們的大量數據。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早已不是他們的用戶,而是他們的商品。

從長期來看,只要他們取得足夠多的數據和運算能力,就能破解生命最深層的秘密。

不僅能為我們做選擇或者操縱我們,甚至可能重新設計生命,或無機的生命形式。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指數級的變化!

三、人類壽命顯著延長,你可能每10年就得換個職業

隨著基因工程、再生醫學和納米科技的不斷進步,人的壽命可能會延長到120歲以上,養老產業很可能成為人類勞動力市場成長最快的行業。

庫茲韋爾(“嚇尿指數”的提出者、未來學家)甚至認為,到2050 年,只要身體健康,鈔票也夠多,人類都可以大約每10 年騙過死神一次,從而長生不死。

壽命延長後,人類社會的家庭結構、婚姻和親子關係、個人職業生涯,以及整個社會的保險、退休金、衛生系統和財政制度等等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想象一下,如果能活到150歲,就算40 歲才結婚,後面仍然有110 年可活,多次結婚的情形可能會日益普遍。個人的職業生涯將會比現在長得多,今天50歲的你可能已經不想改變,追求穩定的下半生了。

但在未來,可能到了90歲仍然必須每天學習新知識,甚至每10年就得換個職業。

五、與其想贏過AI,不如把重點放在與AI的合作上

失業的威脅不只是因為信息技術的興起,而是因為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融合。未來,別說一輩子做同一份工作了,一輩子做同一個專業領域也不太可能。

人類與其想贏過人工智能,不如把重點放在人工智能的維護和運用上。

比如說,因為無人機取代了飛行員,有些工作確實消失了,但同時在維護、遠程控制、數據分析和網絡安全等方面也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

因此,未來幾十年的就業市場的特點,很可能在於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合作,而非競爭。

從警務到銀行等各個領域,“人類+人工智能”的表現都能超越單純的人類或單純的計算機。

六、貨幣體系面臨大變革,未來政府可能會針對信息徵稅

今天的金融體系已經變得極為複雜,而隨著人工智能不斷改進,金融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沒有任何人類能夠理解的領域。

例如,未來的交易可能多半不需要再使用本國貨幣甚至任何貨幣,國家將不可能再針對貨幣所得來收稅。

因此,政府可能需要推出全新的收稅方式,例如可能針對信息來收稅。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指數級的變化!

七、家長和老師要教給孩子的是擁抱未知的能力,而不是信息和技能

傳統的學校教育教給孩子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既有技能,而技術的發展可能讓這些東西很快過時。

過去,聽大人的話會是安全的選項,但今天他們告訴你的很可能是過時的偏見。

想適應未來的世界,現在我們該教給孩子的是“4C”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溝通(communication)

合作(collaboration)

創意(creativity)

或者說,學校不應該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