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明清时期畅销的紫阳茶叶与丝茶之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杰出的外交家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中国西北的甘肃、新疆通往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直到古代罗马的道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纸张、陶瓷、竹器、漆器、金器、银器等大量运往伊朗和地中海诸国,再转运到欧洲。这条路后来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张骞是陕南城固人,他通西域岂能忽视故土的茶叶和丝绸!

安康明清时期畅销的紫阳茶叶与丝茶之路

唐代,江南茶区形成不久,又远离大西北,山重水隔,交通不便,而山南茶区位列全国八大茶区之首,得此天时、地利,唐代商贾运往西域的茶叶自然首选山南茶和巴蜀茶。

当时,紫阳茶进入长安市场,其运输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走子午道,一是走陈仓道。

在明代,紫阳茶稳固地占领大西北市场,备受西北少数民族的欢迎。见紫阳茶有利可图,不少回族商人争做紫阳茶生意,不少人并沿丝绸之路东进、南下,然后落脚安康定居。

到清代,紫阳茶的牌子叫响了,西安出了一批经营紫阳茶的行栈,主要集中于南关、东关。汉中、西乡、十八里铺也有一批专营紫阳茶的商号,紫阳茶饮誉大西北。曾任兰州同丰茶店经理的赵同文在《紫阳茶西销之历史》一文中说:

安康明清时期畅销的紫阳茶叶与丝茶之路

紫阳茶之西销,约在明、清两代为盛,它是沿丝茶之路向西慢进的,当时丝茶之路,即今之丝绸之路,在早期渭城(不是今之渭南,而是今之成阳。城在今成阳西南方,河的南岸),当时西进有三条路:一是由成阳西行走南路沿边的天水、临洮到兰州;二是由长武北去经固原、靖远到兰州;三是由长武西南经泾川、隆德、定西到兰州。这三条路的各县也就是陕青茶销售的老路。至今甘肃40多岁以上的人还是喜欢喝紫阳茶。

由明、清至民初,紫阳茶远销西亚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北非的埃及、的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安康明清时期畅销的紫阳茶叶与丝茶之路

赵先生所说的“丝茶之路”主要指通往兰州的道路,时间限于明、清。明、清是紫阳茶大发展时期。《西乡县志》曾记载西乡以东广大茶区(紫阳一带)“昼夜治茶不体”。因茶价高,加之朝廷的指令,农民争逐其利,乃至“男废耕,女废织”。据《明史・茶法》不完全统计,“(洪武四年)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株......…”明太祖朱元璋曾对户部尚书郁新说:“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四川松茂茶如之。”由此可见当时紫阳茶产量之丰,价值之品。一百斤茶可換回一匹马,喝茶无异于是很奢侈的享受,但以牛羊肉为主要食物的四北少数民族“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叶”,这种饮食结构从客观上确保了大西北茶叶市场的经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