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實地取景《那些年,我們正年輕》開播

在四川实地取景《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开播

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劇照

“我是四川人,曾在綿陽生活工作了10年,我對‘三線建設’的接觸和感知會比一般人早。該劇融入諸多真實事件和人物,既能喚起老一輩人的記憶,又能讓現代年輕人瞭解這段關於‘兩彈一星’研發歷程的紅色青春奮鬥傳奇。”談到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該劇總製片人鐵佛如是說。昨晚,43集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在北京衛視開播,騰訊視頻同步上線。開播前一天,鐵佛與該劇出品人、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等攜眾主創亮相開播發佈會。鐵佛對故鄉四川有深厚感情,他表示,該劇在“兩彈一星”研究基地之一的綿陽實地取景,鄧稼先工作過的防空洞也首次搬上熒屏。據瞭解,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由慈文傳媒、藝能傳媒出品,韓曉軍執導,青年演員楊爍等領銜主演。該劇聚焦新中國成立初期“兩彈一星”的研發事業,一直講述到改革開放後的新時代,堪稱一部航天事業發展變革的編年史。

集結實力派演員

打造“兩彈一星”人物群像

“之所以想做這部劇,就是因為我是上世紀50年代生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對那個年代會有一種記憶,對這種題材有一種先天親近感。”這個讓鐵佛難忘的年代,正是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的時代背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佈局,黨中央作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三線建設”。在“兩彈”中的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核導彈的昇天被提上日程。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由此開篇,以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為主線,以張利軍(楊爍 飾)、陸若文(蘇青 飾)、向晴(練練 飾)和馬朝陽(荊浩 飾)4位年輕人的情感經歷為輔線,4人在老師高佔武(任程偉 飾)帶領下,為了航天夢想,將青春甚至生命獻給了“兩彈一星”研發事業。

該劇集合了楊爍、蘇青、任程偉、高明、倪大紅等一眾實力派演員,打造“兩彈一星”人物群像。任程偉飾演的高佔武,對待手底下的技術骨幹就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在張利軍犯錯時,他直截了當地指出錯誤,而在張利軍遭受非議時卻又主動攬責。哪怕生命只剩最後3個月,高佔武也要回到工作崗位上,站好最後一班崗。

高明在劇中扮演一位先有國再有家的司令員。作為部隊領導,他全力支持科研;作為父親,他將女兒帶上一線。為了塑造一個溫情的父親形象,高明賦予角色充滿“雲南調調”的“高式四川普通話”,這種生活式演繹讓一眾青年演員忍不住偷師,把其對人物細膩的處理“偷偷記在小本本上”。倪大紅在劇中扮演唯一沿用真名的角色——劉連柱,他是一個手藝超群、內心透徹的工匠。

在四川實地取景

鄧稼先所待防空洞首上熒屏

鐵佛告訴記者,八九年前,他們拿到的第一個劇本叫《大三線》,主創用了7年時間進行準備與創作,翻閱了大量與題材相關的報告文學,實地採訪了多位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退休技術員。時至今日,這些老人中已有多位離世。鐵佛表示,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具有濃厚的四川元素,故事背景就發生在四川,該劇是在“兩彈一星”研究基地之一的綿陽實地取景,主場景是在當年對外叫朝陽機械廠的地方,一個廢棄的廠區和家屬區,裡面有核導彈研究專家居住的地方,都是實景拍攝;另一個場景是在綿陽九院的梓潼老基地,“包括當年鄧稼先工作過的防空洞,這是首次在熒屏上出現。”

該劇內景用了兩個面積3000平方米的大車間,道具組還從全國各地蒐集道具,足足用了12輛卡車進行運輸,把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車間堆得滿滿當當。劇中的軍裝也是嚴格參照了當年的軍裝制式,導彈道具則按照1∶1比例進行製作,當時運輸導彈的車現在已經沒有了,於是劇組改造了8輛車,包括給導彈加裝燃料劑的燃料車,都按照資料精細還原。

此外,主創團隊還斥巨資,從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國檔案館甚至國防科工委的資料館等,購買眾多影像資料,與電視劇劇情剪輯在一起,高度還原了當年導彈與火箭發射的場景。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陳蕙茹 報道 北京衛視供圖

主創感悟

有一種青春叫奮鬥

劇中,4位家庭環境、人生閱歷完全不同的年輕人,在深山裡的“三線建設”基地相遇了。為理想闖基地、闖機要會議,為原則甚至“勇闖”男澡堂,陸若文被司令員稱為“陸三闖”。在昨晚播出的第一集中,陸若文跳運輸車、闖基地、“唬”首長,這樣驚世駭俗的行為,全然超出了當時人們所認知的大小姐形象。大學同班同學張利軍、馬朝陽同時喜歡上了陸若文,可她心中只有把火箭送上天的理想,把建設祖國、實現理想堅決擺在愛情前面。“‘導彈不上天,絕不談戀愛’。我永遠記得這句臺詞,特別觸動我。”陸若文的扮演者蘇青說。

向晴是司令員的女兒,卻從不告訴大家自己的真實身份,在火箭試射時,她毅然要求進入第一作業組作業,向組織交上遺書後,向晴與同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發射任務。最後,向晴為了搶救其他同事不幸犧牲,將年輕的生命永遠奉獻給了那片土地。向晴的扮演者練練動情地說:“當時在綿陽拍戲時,我覺得這個人物都附體了。”

在劇中與張利軍演繹“兄弟一生一起走”的馬朝陽,是一個醉心於導彈與火箭研發的“書呆子”,也是當時導彈和火箭研發的主要設計者。馬朝陽有一股愣勁兒,他可以為了一本難得的專業書籍“搶”首長,也能為了計算數據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作為軍人後代的張利軍,他比誰都渴望當一名真正的將軍,但也比誰都更明白奉獻的意義。為了改善基地條件,張利軍自願去當了後勤處處長,帶領食堂工人開荒種地,保障基地員工的伙食。曾立誓要一起把“兄弟號”火箭送上天的馬朝陽問張利軍,是否還會繼續火箭發射事業,張利軍的回答是,要無條件服從組織,“‘兄弟號’的事情,只能交給你啦”,自己則以另一種形式為祖國的國防建設事業作貢獻。張利軍的扮演者楊爍稱:“當時看了劇本有太多感觸,張利軍是幹什麼的人呢?搞國防事業的人。沒有國防事業,經濟、文化、教育等就沒有保障,所以我們不能忘記這些人。”

原標題:《那些年,我們正年輕》開播 看“兩彈一星”航天人的青春奮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