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借我一雙」雷射鷹眼「吧,讓我看穿這球場的一切

我們上週說到,你的有多強?才能打美巡賽的第一個原因:超遠的開球距離。(上週推送:"我行,我能上?”想打美巡賽,你得有多強?)早在半個世紀前的1960年,阿諾德·帕爾默就能在櫻桃山Par 4、346碼的第一洞,一杆攻到旗洞邊,推進老鷹。時間拉回到現在,今年復出歸來的老虎,還能在球員錦標賽開出349碼的距離,DJ更是不用說,隨隨便便一杆就能開出300多碼...

沒有距離是萬萬不行的,但是光有距離,也是不夠的。現在讓我們接著來說明,能夠馳騁美巡賽的第二個原因。關注美巡賽官方微信,未來我們還會在接下來的推送為大家帶來第三個原因。

原因二:

借我一雙“激光鷹眼”

君不見,曾經稱霸美巡賽開球距離排行榜頂端的那些名字們,有的仍然在美巡打拼,有的,則早已經離開。

比如國人熟悉的澳大利亞球員斯科特·亨德,44歲的他從2012年至今,贏了2場歐巡賽、7場亞巡賽。你可知,他也曾是美巡賽球員,而且開球距離冠絕美巡?2005年,亨德在自己參加的75輪次美巡賽事上,平均開球距離達到了318.9碼,甩了伍茲3碼多,排在全美巡第一位。

但在這一年,他參加了28場比賽,只有9場晉級。年末的美巡資格考試,他沒能挺到最後,只能黯然打包離開。

為什麼?遠是遠了,不夠準啊!

高爾夫運動帶來的挑戰,基本上都跟大自然母親有關(比賽到了緊張關頭的心理挑戰另說)。有完全不受人控制的風、雨,也有球場設計師埋下的許多雷。長草、沙坑、水,以及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障礙,只要你開球不上球道,就都可能遇到。

等球上了果嶺,又是另外的情形了。美巡賽的果嶺速度快、變化多,怎樣把球以最少的杆數打上果嶺,並儘可能放在離旗杆最近的地方,推進更多的小鳥、老鷹,才是球員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這一切,都牽涉到一個字:準。

借我,借我一雙”激光鷹眼“吧,讓我看穿這球場的一切

(穩定的發揮,讓42歲的斯滕森依舊充滿戰鬥力)

先說開球吧,這個賽季迄今為止開球最準的,是亨裡克·斯滕森,這位瑞典名將的開球上球道率達到了78.27%。本賽季的38輪比賽,在面對474條球道的時候,斯滕森有371次把球放在了球道上。也就是說,平均每場比賽,在面對14個球道的時候(另外4個是三杆洞),斯滕森只有三次開球打偏了。

如果美巡賽球場的球道平均寬度為30碼,以285.9碼的平均開球距離計算,斯滕森的絕大部分開球,左右偏差角度都不超過3度。這還是用平均時速186公里(嚴重超速)的杆頭擊打的數據。就算你用手扔,恐怕也扔不出這麼精準的球。

不信?就拿扔飛鏢做例子吧。站在5米外的地方,伸長了手,面對標準大小(直徑453毫米)的飛鏢盤,用盡全力,你能有多少次把飛鏢射進飛鏢盤上?

拿大滿貫賽冠軍的標準來比較可能有些過分,那就拿開球準確度排名第125位的球員來說吧。布倫丹·斯蒂爾,美巡賽三冠王,本賽季至今59.74%的上球道率。斯蒂爾的平均開球距離是309.8碼——同樣是飛鏢盤,這一次,你還得再往外跨半步、用更大的力氣扔。飛鏢留在盤上的幾率,能有一半嗎?

除了開球,上果嶺一杆的精準度,也極為——或者說,更為重要。道理太簡單了:把球打得離旗杆更近,用盡少杆數推進去的可能性就更大。巴巴·沃森在奧古斯塔的開球進了樹林,第二杆還是能把球放在洞口,贏下綠夾克,就是這個道理。

針對攻果嶺這一杆的精確度,美巡賽的統計數據共有——100個類別!選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從球道攻果嶺準確度”,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斯滕森。2018賽季至今,他共有392次把球從球道(不含長草等障礙區)打上了果嶺,球停在果嶺上後,離洞杯的平均距離是33英尺6英寸。

也就是11碼的距離。

借我,借我一雙”激光鷹眼“吧,讓我看穿這球場的一切

(2018年球員錦標賽第17洞小球落點線路圖)

聽上去有點遠?請再一次記住,這是329次從球道上攻果嶺的平均精確度,這裡面既包含了100碼的挖起杆,也有200多碼外的球道木。

在這項統計上,美巡賽球員的整體差異並不顯著。平均每次比斯滕森差1碼半(38英尺),在此項數據排行榜上就只能排在並列第123位。中國職業球員的兩位佼佼者、美巡賽歷史上前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會員——竇澤成和張新軍,在這項數據上的排名分別為並列第138位和並列第169位。兩人的數據分別為38英尺3英寸,和39英尺5英寸。

5英尺(1.5米)的差距,隔了160多個人,是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把球打上了球道,打上了果嶺,最重要的環節才擺在了面前——推杆。

已故球員鮑比·洛克的名句傳遍世界:“You drive for show, but putt for dough.(開球作秀,推杆掙錢。)”開球精準、上果嶺精準,省下來的杆數,一不小心就在果嶺上浪費掉了。

借我,借我一雙”激光鷹眼“吧,讓我看穿這球場的一切

(開球作秀,推杆掙錢)

美巡賽在“推杆”這個大類別的數據裡,一共設置了95項統計。推杆統計的情形十分複雜,除了“得分擊球:推杆”這項加權統計之外,絕難單憑一兩項數據,判斷球員的推杆水平——如果一個球員在全場18洞都是一推進洞,他的推杆就一定很棒嗎?那如果這18個洞,他都沒能標準桿上果嶺,而是每一次都在果嶺邊把球切到洞口,然後輕鬆推進洞呢?

在這裡可以拿來借鑑的,是“三推率”這個數據。只要球上了果嶺,誰都希望能在兩次推杆之內解決戰鬥——第一推把球放到洞口附近,第二推直接進洞。但意外總會出現,不管是能力問題,還是態度問題,三推(甚至更高)是所有高爾夫球員都無法避免的。

目前在這項統計上稱霸全美巡的,是澳大利亞人、2016年梭子魚錦標賽冠軍格雷格·查爾默斯。今年打了936個洞的他,只出現了14次三推,三推率為1.5%。世界第一達斯汀·約翰遜緊隨其後,792個洞出現12次三推,三推率為1.52%——所以他能成為世界第一呢:開球遠,上果嶺準(標準桿上果嶺率排在並列第23位),三推也少。

借我,借我一雙”激光鷹眼“吧,讓我看穿這球場的一切

(世界第一DJ多項技術數據名列前茅)

1.5%是什麼概念?打三場半(66個洞),才能出現一次三推。美巡賽的果嶺難絕全世界,硬度、速度和旗杆位都是球員們可能遇到的最大的挑戰。要想三輪比賽都不出現一次三推,不管是實打實的推杆技術,還是面對各種距離推杆時的心理,都要足夠穩才行。

在這個數據排名美巡賽第125位的,是前海軍軍官、曾經贏得速貸全美賽的比利·赫利三世,他的三推率是3.14%,也就是32個洞出現一次三推。再一直往下數,排在最後兩位(第205、206位)的,是張新軍和竇澤成,兩人的數據分別是4.97%(20個洞出現一次三推)和5.14%(19個洞出現一次三推)。

捫心自問,你是否能像大軍和小竇一樣出色?除了之前談到的原因一距離,還有原因二準確性,還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這個因素是一切的開始,又是一切的結束,它到底是什麼呢,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