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病時,你需要多少醫學知識?

估計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認識:去看病時多掌握一些醫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這一來可以跟醫生進行更深入的溝通,二來還可以防止上當受騙。

那麼真相是什麼?醫生們也是這樣認為的嗎?在這裡筆者根據醫學知識的多寡把人群分為四類,看看醫生都是怎麼跟他們溝通的。

去看病時,你需要多少醫學知識?

第一類:小白

這是病人中最多的一類,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基本上只限於“肺可以喘氣”、“胃可以消化食物”的水平。由於完全不懂,他們對醫生的信任度非常高,相應地,醫生們對他們的真誠度也非常高。

你完全不用擔心作為一個“小白”會聽不懂醫生說話,他們天天跟各種病人打交道,就像執教多年的老師,對於不同基礎的學生都有一套成熟的教學辦法。

有一次,一個患了重症肌無力的患者問我:大夫,我看我的診斷有“重症”兩個字,是不是我非常嚴重了?

我告訴她:這只是一個名字,跟病情沒有關係,就像“老鼠”這個名字跟年齡沒有關係一樣---再年輕的老鼠也叫“老”鼠。

那患者聽得哈哈大笑,愁雲盡散。

去看病時,你需要多少醫學知識?

第二類:略懂

這部分人大多有較好的知識修養,對各類知識都有一定的涉獵和掌握,醫學知識也不例外。由於他們對醫學知識並沒有特別感興趣,不會去看什麼“偏方大全”,也不愛看“養*堂”,所以他們的醫學知識雖然不多,但來路都比較正統。

客觀地說,醫生是比較喜歡這一類人的。這倒不是因為他們略懂一點醫學知識,而是因為他們的知識系統比較均衡,在講解各種醫學狀況的時候他們非常容易理解,自然也容易把談話引向深入。

去看病時,你需要多少醫學知識?

比如氣胸的病人在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後,醫生們一般都會囑咐他們多咳嗽以利於氣體的排出。至於為什麼要咳嗽?咳嗽的哪一個環節可以把胸膜腔內的氣體擠出去?這些問題粗看很容易,要細講的話,就會涉及到比較複雜的生理和物理學知識了。

第三類:“業餘醫生”

說實話,這一類朋友是醫生們普遍感覺很頭疼的,並且為數不少。

他們喜歡醫學,基礎知識甚至可以達到中學《生理衛生》的水平。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自己的身體和疾病,尤其是現在網絡非常發達,信息量不僅很大而且良莠不齊,還經常會碰上許多“專家”,這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是很難鑑別真偽的。

所以這些朋友在跟醫生溝通的時候經常會鬧笑話,會用很專業的術語說出很業餘的話來。

去看病時,你需要多少醫學知識?

比如遇上一個肺部結節,醫生在參考了病史、影像學資料以及治療狀況後,最後得出結論:這個結節可能是良性的,建議隨診觀察。這時這類朋友可能就會問:為什麼你覺得是良性的?那結節邊上不是有毛刺嗎?而且我這個結界裡面沒有鈣化,這不就是肺癌嗎?

遇到這種情況我經常會開玩笑:老虎是有四條腿並且長毛的動物,但是長成這樣兒的未必都是老虎,也許是隻貓。

如果你還想進一步完全弄清楚,那就只能搬幾本教科書出來了。

四:醫生

這類朋友是同行,也是交流起來效率最高的一類。但這種高效的交流卻並不因為他們醫學基礎紮實,正相反,恰恰是因為他們深知“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他們看病的目的總是非常明確,所問的問題通常也很簡單:我該怎麼辦?得到回答後一般也不會問太多的“為什麼”。當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去看一些專業文獻,瞭解一下不同療法的優劣和預後情況。

他們參閱文獻的態度一樣是很嚴謹的:他們一般都會找權威雜誌或者書籍瞭解這些信息(這些權威雜誌一般都不是中文的),他們絕不會聽信傳說中的神奇療法,更不會隨隨便便就去“百度一下”。

去看病時,你需要多少醫學知識?

因為醫學本身太過複雜,尤其經過近一百多年的發展,不同的學科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各種治療理念和治療手段不斷更新,只有本專業的人才有可能深諳其道。至於其他專業的醫生,說他是外行其實也並不過分。

去看病時,你需要多少醫學知識?

看到這裡,你覺得去看病時需要準備多少醫學知識呢?

最近世界盃正踢得火熱,無意間看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職業球員和愛好者差距多大?》文中加了幾段視頻,這些職業球員在面對人數兩倍於己方的業餘高手時,不僅能取勝,而且贏得非常輕鬆。

其實看病也一樣,不管你準備多少醫學知識,在醫生面前也照樣是菜鳥一個。至於你覺得多一些知識可能不容易被騙,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不相信這個醫生,那就不要去找他;要是去了,那就不要輕易懷疑人家的誠信度和業務水平。

因為事實上你與醫生之間的差距可能比你想象得還要大:假如醫生真的想騙你,你把阿爾法狗牽來都沒用,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