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的fac

高价拍品频出

亿元拍品已成为中国市场的常态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虽然还处在调整的过程中,

但整个行业的发展,

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及新业态的不断生发等方面,

可以说是广受世人关注。

近几年艺术品更是不断刷新成交天价,

艺术品高价迭出令艺术市场呈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不是一个地区特有的,而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去年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亿元天价”作品,令不少拍卖行对于今年春拍市场充满了期待。从纽约到东京再到香港,2018年中国艺术品春拍正式拉开了帷幕。

6月18日晚,中国嘉德2018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在嘉德艺术中心举槌,本场共97件精品上拍。其中,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以咨询价形式上拍,7200万元起拍,1.1亿元落槌,加佣金最终1.265亿元成交。

艺术品市场的fac

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

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史来看,艺术品市场之所以会出现,首先并不是由于艺术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投资性需求,而是因为艺术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性需求。因此,对于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同时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二重性特点的艺术品来说,艺术品的消费性是第一性的,投资性是第二性的。对于典型的收藏者来说,收藏活动更像是一种具有某种奢侈性特点的消费活动,而不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投资活动。收藏者之所以会购买这些艺术品,很多时候其实是由于自己发自内心的喜好和强烈的占有欲。收藏过程本身就是收藏者实现自我满足的强大动力,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投资回报”。对于某些收藏者而言,收藏的价值甚至大于生命的价值。对于典型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他是一个纯粹的投资者,只是希望通过买卖艺术品赚钱,那么,后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因为艺术品投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功夫在投资之外”的投资。人们常说,收藏这一行的“水”很深。但就我的理解,这里所谓的“水深”,不仅是说艺术品市场上的赝品泛滥成灾,而且还指艺术品市场的规律复杂。例如,我们常说的“十贪九打眼”,之所以“打眼”,恐怕还不仅仅是赝品泛滥和眼力不济的问题,人性的弱点和难免的贪欲,同样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如果一个纯粹的投资者仅仅是或者主要是出于投资获利的目的而进入艺术品市场,他所面临的诱惑和陷阱,真不知道会有多少!就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而言,回报率直接取决于三个变量:买入价格、卖出价格和持有时间。对于投资者来说,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可掌控性,但持有时间则是关乎耐心的变量,尤其是在艺术品价格长期低迷或者不断上涨的时候,都是投资者备受煎熬的时光。香港的张宗宪先生曾经说过,1950年卖1块钱的东西,今天在纽约拍卖,普普通通的东西都可以卖到四五万港币。对此,他感慨道,除了艺术品,还有什么东西有这么高的回报率,这真的叫一本万利!台湾的蔡一鸣先生也曾回忆说,在1948年的香港,一幅齐白石或者徐悲鸿的作品,都只卖60到70港币,徐悲鸿最好的作品也才卖100港币。现在呢,这些作品肯定在千万元以上了。问题是,哪个纯粹的投资者能够“捏”这么久?事实上,即使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大多数在艺术品上获得超额回报率的人都不是纯粹的投资者,而是以收藏为主要目的的收藏爱好者。他们在艺术品上获得的超额回报率,对他们而言纯粹是个注定的意外,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品位、眼力和判断,仅仅是出于喜欢,没有别的杂念,就买下了。在整个持有期,无论市场起起落落,在他们看来都不重要。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艺术品都是他们的藏品,是消费品,不是为卖而买的投资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不知多少次涨涨跌跌的艺术品,却不断创出新高。在收藏界,很多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开始收藏艺术品的朋友对此恐怕都深有体会。这些耐得住寂寞,不受市场行情影响的纯粹的收藏者,才是艺术品投资的最大赢家。因为艺术品投资的成功,并不是算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怎么熬最容易熬过来?当然是把收藏当作爱好,当作生活,而不是当作目的性极强的投资活动。这就是艺术品投资的无心插柳规律,也是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辩证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