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沙面:白鵝潭上有美景,幾曾歌舞讓姑蘇

入夜,江上漁火閃閃,綠瓦亭與鵝潭酒舫燈火通明,明月懸空,月色倒映,舟影綽綽,江天四望,景色迷人美麗,充滿詩情畫意。這一特定景色構成的畫面,成為1963年羊城八景之—— “鵝潭夜月”。

行走沙面:白鵝潭上有美景,幾曾歌舞讓姑蘇

“鵝譚夜月”所指之處,即環繞沙面島的珠江河面,是珠江三段河道的交匯。此處江闊水深,煙波飄蕩,風景秀麗,名為“白鵝潭”。

據說古人稱白鵝潭為“巨浸”,形容其遼闊浩瀚。在“月湧大江流”的夜晚,來到白鵝潭邊的沙面島,坐在古榕樹下的石凳上,放眼遠處海面,水上點點漁火,襯出水下一輪明月,閃光粼粼,霓虹廣告燈閃爍,映出水下火海,真可謂一副秀麗景象。

行走沙面:白鵝潭上有美景,幾曾歌舞讓姑蘇

提起“鵝譚夜月”,老廣幾乎無人不知。街坊洪叔告訴小e,鵝譚夜月絕對是1963年版羊城八景知名度較高的一個景點。

小科普:

1963年的羊城八景是由廣州市政府發起,群眾積極參選得出的,廣泛宣傳,深入人心。除了印上名信片,廣東省市粵劇、曲藝名家紅線女、陳笑風等通力合作,創作八首粵曲,並錄成唱片,傳唱至今。

行走沙面:白鵝潭上有美景,幾曾歌舞讓姑蘇

其實,“白鵝潭”自古以來便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河段,清道光年間盛行的花舫也常聚於此。花舫清雅別緻,船上鶯歌燕舞,笙歌徹夜,好一派熱鬧景象。

“白鵝潭水連天,望入城象萬千。”

“十里樓臺千頃月,幾曾歌舞讓姑蘇。”

—— 清代竹枝詞

洪叔記得在他小時候,這裡仍有舫船,供人們飲宴、遊船。“上那些船可不便宜。端午節時候,有錢人會上船觀景,看龍舟,經常是一票難求。”

行走沙面:白鵝潭上有美景,幾曾歌舞讓姑蘇

行走沙面:白鵝潭上有美景,幾曾歌舞讓姑蘇

隨著年代的變遷,白鵝潭上已沒有舫船,2011年的羊城八景評選中也沒有了鵝譚夜月,取而代之的是珠水夜韻。其實,無論是鵝譚夜月,抑或是珠水夜韻,展現的都是珠江夜景。

行走沙面:白鵝潭上有美景,幾曾歌舞讓姑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