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90後,都沉默了,到底是爲什麼呢?

我是90後,但我真的不再放蕩不羈了

彈指一揮間,細細一想,00年出生的也已經能成年了

90年的已經28了,最小的99年的也已經19了

小編同樣也是90後的,記得從我一出生就被貼上標籤“另類、叛逆、非主流;張揚、偏激、啃老族。”

似乎社會上對我們90後的聲音彷彿就從來沒有斷過。。。。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且隨小編來看一下吧!

此時此刻90後,都沉默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曾經的我們真的很不羈

曾經,我們高談闊論,嘲諷這社會的不公;曾經,我們慷慨激昂,不屑與社會同流合汙;曾經,我們指點江山,與整個社會為敵。

在學校那座象牙塔,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思想家,是正兒八經的“有志青年”。每天談論自己當初覺得很厲害的思想,也經常為一個觀點爭得面紅耳赤,非要分出個對錯才肯善罷甘休。我們會因為講錯一道題而指責老師,會因讀錯一個字嘲笑同學,會因一點小小的摩擦而對敵人拳腳相向。而這一切,都彷彿在對整個世界宣告,我們才是社會的中心。

那時候年輕就是我們的資本,我們不必瞭解生活的艱難,工作的不易,也從不考慮父母的苦心。我們追求著詩和遠方,以為那就是生活的全部,以為未來離我們遙不可及,就算到了,我們也能簡單應對,也能從容面對社會。

但那只是曾經,年少用不羈編織的夢終究會被現實擊得粉碎。

此時此刻90後,都沉默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此時此刻90後,都沉默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當夢想被現實重重一擊,是沉默還是反擊?

時間就在指尖一點一點流逝了,我們也要開始走自己的人生路了,漸漸的我們的生活沒有了詩和遠方,只剩下眼前的苟且,我們沒有了當初的激情,只在意柴米油鹽,我們衡量一件事的標準也從有沒有意義變成了是否能夠給我們帶來利益。

而夢想,在此刻也已經淪為了生活的犧牲品。

有個同學,筆名“銀俗”,因為正好跟“金庸”相對,當年他就想成為中國下一個金庸,所以才起的這個筆名。那時他總喜歡寫東西,寫過散文、小說,還經常拿給我們老師看,讓老師給他修改。之後上大學還經常看他在在他們學校的公眾號上發表文章,文字功力甚高,觀點很鮮明,但是從他畢業了之後就再也沒見過了。

前段時間我忍不住問他,現在還寫文章麼?他說早就不寫了,問他現在在幹嘛?他說在一傢俬企當銷售,天天跑業務。問他為啥沒有堅持寫文章呢?他說:“寫文章才掙多少錢,一篇幾十塊錢,自己都養不活,將來還要成家,況且原創你剛寫出來幾分鐘就被抄走了。”我說那“銀俗”怎麼辦?他沉默了。

從沉默我看出來了妥協,對生活的妥協,但是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叫《縫紉機樂隊》,講的就是幾個年輕人為了追逐音樂夢想不懈努力,經歷過失敗,樂隊解散,但最終還是成功舉辦了演唱會的故事。

但是真的又有多少人,會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會保持沉默,能做出反擊呢?

太少了,真的太少了。我們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我們只是一般人,沒有強大的背景,沒有有錢的家庭,所以沉默妥協何嘗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當我們真正學會沉默時,我們才能收穫成長,當我們成長到一定高度時,我們仍會擁抱夢想。

此時此刻90後,都沉默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此時此刻90後,都沉默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當我們進入社會那一刻,就註定要學會沉默。

當物是人非,夢想已遙不可及的時候,我們也該褪去稚嫩,走上社會。慢慢的我們開始變了——變得不再有稜角,變得圓滑,變得會迎合別人,奉承上司,變得功利。最終,變成了當初自己討厭的樣子。我們敗了,在與社會的鬥爭中,我們敗的體無完膚,終究還是被這個社會改變了。

曾經的我們面對悲傷,都會找個朋友傾訴一下,想要得到安慰,就像小孩跌倒了就要大哭一場,大人必須好好哄半天才能開心那樣;遇到不公平的事,要埋怨,要吐槽吐槽為什麼會是自己,自己點為什麼這麼背,但是這些無謂的話說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這個社會不接受抱怨,與其傾訴浪費時間,還不如保持沉默。

“少說話,多做事”一直是職場人信奉的行為準則,事實也是如此。

我有個表弟,今年開始實習,前一陣找我訴苦,說他們部門的那些員工都不喜歡教他,他做錯了工作也沒人告訴他,導致他好幾次都被領導批評。我問他是不是因為沒跟同事處理好關係,他說不是,那些人平時跟他都有說有笑的,但是一遇到工作的問題就不怎麼待見他。

我心想難道那公司都喜歡欺負新人麼?後來覺得不對,我那弟弟理科出身,喜歡鑽牛角尖,還經常喜歡跟別人爭論。於是我問他,是不是你剛來的時候他們是不是對你工作也挺關心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不喜歡教你了,他說:“是,你怎麼知道?”我說你是不是經常跟人家說這個你覺得不該這樣這樣,那個那麼做是不是不對這樣的話,他想了一下,回答道:“是。”於是我說:“你剛去實習的你會啥啊,人家教你就聽著唄,哪來這麼多質疑,人家肯定比你有經驗,你這樣做還怎麼教你,你這是自己作的。以後別說那麼多話,人家怎麼教你你就怎麼做就是了,不說話比啥都強,多學點才能為以後打基礎。”

就像那首歌中的詞:開心不語,傷心不語,晴朗不語,陰天不語,堅強不語,脆弱不語。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懂這個社會,也不是看不懂一些人和事,正是因為我們懂得,才保持了沉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多,收穫更多。

此時此刻90後,都沉默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此時此刻90後,都沉默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沉默是成熟的必經之路。

諸葛亮《誡子書》有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說,想要有明確的志向和遠大的目標必須要學會沉潛,而沉潛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沉默。

或許我們都剛剛進入社會,或者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適應社會,找到方向,那麼我們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先靜下心來,學會沉默。是金子遲早會發光,只要我們是千里馬,就要相信存在發現千里馬的人。就像水蚌,要一直合著貝殼才能凝成珍珠,而我們只有在沉默中才能得到更多,沉默是醫治我們內心焦躁不安的一劑良藥,也是我們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不要試著說服別人,也不要想著改變社會,要是別人能被說服,社會能被改變,就不會有很多人還害怕與人交往,害怕步入社會了,所有還是要成熟一點。沒人能教我們如何成長,也沒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所以我們只能在摸爬滾打中積累經驗,在不斷積累經驗中進步,在慢慢進步中成熟,然後改變自己,適應社會。而這漫漫人生路中,

我們首先要學會的便是沉默。

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高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溪流匯成了湖。所以,只有當我們學會沉默的時候,才會慢慢走向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