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黔中一漏天风流犹拍古人肩

万里黔中一漏天风流犹拍古人肩

万里黔中一漏天风流犹拍古人肩

导读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这是黄庭坚谪居黔中时写下的诗句。那么,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是因何种原因与黔江结下这不解之缘?又为何他对黔中这个地方爱恨交织?近日,“诗路黔江”采访组一行以诗为线,寻访那些已经飘落在时光中的历史碎片。

万里黔中一漏天风流犹拍古人肩万里黔中一漏天风流犹拍古人肩

万里黔中一漏天

据光绪版《黔江县志》记载:黄庭坚贬谪黔州,“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二叠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

古黔州,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历来为流贬罪愆者绝佳之所。而被贬黔州的黄庭坚,此时既有宦海沉浮的漂流之感,又有远离故旧的扎心之痛。一句“万里黔中”即写出了黔中地区的偏远,又写出了诗人的去国怀乡之感。

词的上片用“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短短两句话,写出了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在居室内,难以外出活动,表现了贬谪环境之恶劣。

对古诗词颇有研究的孙章明老师认为,这首词不说“苦雨”,却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等比喻形象生动的表明了秋雨不止,让人苦不堪言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不仅比喻了足不出户,也映射了当时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

万里黔中一漏天风流犹拍古人肩

莫笑老翁犹气岸

诗人从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到达黔州至元符三年(1098年)三月离开黔州。黄庭坚在位于乌江流域下游的黔州一带度过了三年谪居生活,在这里他结实了曹谱、高遇、张茂宗等至交好友,夫人还为他添了个小儿子。这期间他创作的诗词据不完全统计约50首。

山谷入黔时,已是年过半百,护送他安全抵达的天使是妻儿老小和一路的舟车劳顿。一路备尝艰辛,山谷对偏远的黔中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他的心大抵是失望而疲惫的。

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自己是罪臣之身,黔中人却以开阔的胸怀接纳了他。山谷初到黔州,彭水开元寺的主持特意让出两块宝地让他耕种。于是山谷在开元寺旁建起了摩围阁,让妻儿从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于是有了诗人在《答宋子茂书》中道:“买地畦菜,开轩艺竹,水滨林下。”

诚然山谷入黔,当地人士对其非常友善,因此他和当地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时任黔州太守的曹谱(字伯达)对其甚厚,常与他饮酒对弈。因此诗人专门为其作了《品令.送黔守曹伯达供备》。

在黔中地区,重阳节人们是有在头上簪菊的风俗的,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了,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诗人用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来一种不服老的气概。“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写出了诗人的自负。

万里黔中一漏天风流犹拍古人肩

风流犹拍古人肩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这一句说自己不但重阳要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这里诗人借用了晋朝诗人谢瞻、谢灵韵戏马台赋诗之典。

据相关资料记载,“风流犹拍古人间”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的《游仙诗》,即追踪的意思,该句与词下片开头的“莫笑老翁犹气岸”相呼应,诗人借此将自己的豪迈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

诚然,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山谷,有与古人风流比肩的资格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因谪居黔中的特殊经历,山谷的词作后期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尤其词作,比前期有着质的飞跃。他的词境界开阔,气度傲岸。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评价“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寓居彭水时,黄庭坚“闲居不欲与公家相关”,却与当地和尚、居民一起凿井而饮,亲如家人。他对当时黔州的物产颇为熟知,在给亲朋的书信中记述的就有30余种。他对茶叶“都濡”“月兔”和水果“余甘”赞赏有加,作《苦竹赋》及《跋》,对外介绍黔州特产。更是留下了“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的千古名句。

记者: 田丹、谭鹏

特约审稿人:何泽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