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人认为夏普正在堕落成一个低端品牌?

曾经,索尼、夏普并称日本消费电子两颗“皇冠上的明珠”。而今,一度暗淡的索尼正在逐步恢复昨日荣光;进入富士康体系的夏普,被越来越多人认为正在蜕变成为一个低端品牌。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被富士康收购的夏普已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白色家电产品,其在日本的液晶电视工厂也将于2018年内停止生产,此举表明夏普正在加速告别日本时代。

IT时代周刊撰文称,夏普电视低价抢市遭遇天花板,洋品牌低端化死路一条。

文章分析认为,对于早就步入产品、技术成熟期的彩电产业来说,夏普不可能通过所谓的技术创新,拿3千块钱造出1万块钱的高端电视,只能“一分价钱一分货”,为消费者提供大量廉价的产品。洋品牌一旦低价化,只有死路一条。百年企业夏普带着电视、面板等在内的核心业务“下嫁”给代工企业富士康,在经历诸多变革之后,非但没有走出泥淖,反而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困境。

实际上,这是近年来诸多关于夏普品牌低端化文章中的一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越来越多人认为,夏普品牌低端化趋势已经相当明显,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为何越来越多人认为夏普正在堕落成一个低端品牌?

公众对夏普品牌态度的变化,始自2016年富士康收购夏普。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观念——你卖得贵,一定因为你的产品好;你卖得便宜,一定因为你的产品不怎么样。

这个古老的观念错了吗?没有证据证明错了。事实上,这也是众多发达国家消费者固有的观念。比如,德国人就说:我们从来就不相信有真正的“物美价廉”。

经济学家的表述则更为严谨,他们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准确地映射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

然而,总有企业欲打破这种观念,重建“高贵不贵”的新价值观念,岂是易事。

什么样的企业最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不是因为便宜而销量大的企业,是卖得贵依旧卖得好的企业,比如苹果手机。华为手机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夏普定位高端品牌,为何公众认知低端化?

如果我问:今天的夏普,到底是高端品牌还是低端品牌?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没有做过相关调查,我只能依据大量的网络评论认为:超过70%的人认为,夏普品牌低端化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作为新夏普电视的实际体验者和使用者,本人对夏普产品印象良好。我认为,进入富士康时代的夏普,较好地继承了日本时代的企业基因,比如重品质、重技术、重工业设计,并不像网上流传的那么不堪。

那么,网络上关于夏普品牌及夏普产品的诸多议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显然不是。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公众认知与夏普品牌实情之间产生了错位或落差。换言之,公众心里有一个疙瘩始终解不开,那就是:既然夏普是高端品牌,为何你卖得那么便宜?这不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嘛。

公众有这样的认知并非故意找茬,你要求一个人在没有成为夏普产品实际使用者之前就相信它非常出色不符合人之常情。事实上,人们习惯于依据公开的产品价格信息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而他们确实看到了夏普电视超低价销售的诸多信息。

显然,问题最终指向的,是夏普电视的价格。

为何越来越多人认为夏普正在堕落成一个低端品牌?

进入富士康之前,夏普无论品牌形象还是产品标准,以及销售价格,都是日系家电产品中最高的两个之一(另一个是索尼)。很长一段时间里,夏普有“液晶之父”美誉,这一美誉为它的高端化提供了公众认知层面的依据。

2016年进入富士康之后,夏普立即采取了激进的价格策略,期待销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大幅提升,许多规格的电视卖得甚至比本土品牌更便宜,直接引发了“夏普低端化”的议论。比如,某国产品牌彩电就这样问:“大家都在往高端走,为何独有夏普往低端走?”

急于提升销量,是夏普彩电超低价的根源

进入富士康之前,夏普在全球彩电行业的地位已大幅下滑,2015年销量跌至582万台,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中国彩电老五康佳在国内的销量。

重回全球彩电主流阵营,是富士康老大郭台铭最殷切的期待,而提升销量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降价。

于是人们看到,富士康时代的夏普,几乎完全丢掉了日本时代的夏普在价格上的矜持。

起初,这对于夏普产品的崇拜者是一个巨大惊喜,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他们认为夏普电视只有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今天,他们不用支付那么高的代价也能拥有了。于是,销量直线攀升。

这正是2016下半年至2017全年,夏普电视销量急速回升的原因。换言之,在过去两年内夏普电视的高销量,实际上是夏普品牌的惯性在拉动,超低价格只不过是这个惯性的润滑剂,让惯性往前延长了一段时间而已。

数据显示,夏普电视2017上半年一度闯入全球电视前五名,但由于下半年增速放缓,最终排名全球第八,全年出货量近千万台。

遗憾的是,夏普电视快速回升的惯性,最终没能持续到2018年,这恐怕是富士康没有预料到的。统计机构数据显示,夏普电视2018年已显现出明显的增长疲态。

不过,也有媒体报道认为,去年上半年的激进战略,让夏普赢得了市场份额的同时加重了亏损额度,不得不放缓2018年的进攻力度。

这两年,夏普品牌势能被迅速透支,同时,伴随着夏普电视持续低价及销量大幅提升的,是大量关于“夏普电视不用夏普屏”、“夏普电视质量问题频发”的网络传言,等于从另一个方面加速弱化夏普品牌形象。比如,我们在“悟空问答”可以轻易看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夏普电视现在有那么多差评?”“液晶之父夏普也沦陷了,如何看日本制造?”

在一则“你怎么看现在的富士康产的夏普电视”问项之下,我粗略查看了一下,有超过一半的回复在抱怨夏普电视有质量问题。

网络时代,这样的负面信息很容易传播开来,多了,就由不得人们不重新审视眼前的这个夏普:还是记忆中的那个代表了尊贵身份的夏普吗?

要命的是,“夏普低端化”正在从少部分人的观点演变成多数人的认知。于是,人们看待夏普的眼光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他们发现,夏普超低价其实没那么美好!于是,夏普超低价对公众的吸引力迅速退潮,这个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2018年夏普电视销售表现远不如2017年那么强劲。

对于外界的担心,夏普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给出的解释是“高贵未必高价”、“高价不等于高贵”,这样的解释对于消解公众的疑虑缺乏力度;而“富士康赋能”的解释,同样显得过于笼统。人们的疑虑并没有因为富士康的解释而烟消云散。

遗憾的是,夏普品牌低端化问题,似乎并未被夏普管理层充分认识到。

当然,完全不被认知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夏普大力宣传8K布局,就有借此修复夏普品牌的用意,可惜“远水不解近渴”,8K对修复夏普形象作用有限。

目前看,夏普电视2018年跻身中国彩电三强可能性不大,2019年跻身三强的难度同样不小。

为何越来越多人认为夏普正在堕落成一个低端品牌?

“推高卖贵”乃大势所趋,超低价不具有可持续性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现一个非常好的迹象,那就是,品牌高端化转型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这一趋势在白电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美的、海尔、格力,无一例外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黑电企业如创维、TCL、海信,也有此趋势。

为什么说高端化是大势所趋?依据有二:一则这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必然选择,全球著名企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比如日本的丰田汽车、松下电器,再比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及现代汽车,也是如此。二则高端化转型一旦成功,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高端化相对的概念是“高性价比”,这是短缺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当社会逐步跨入富裕时代,作为低端、低价代名词的“高性价比”,将逐步被社会抛弃。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钟情于“物美价廉”,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对产品品质近乎苛刻追求的德国人,从来就不相信这个世界有真正意义上的物美价廉。

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继续沿用十年前的观念应付今天的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它一定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为何越来越多人认为夏普正在堕落成一个低端品牌?

还有更要紧的,一旦一个品牌沦落为低端品牌,未来这个品牌想东山再起变得十分困难,须知,高端变低端易,低端变高端难。一旦被消费者贴上“低端品牌”的标签,企业即使推出真正的高端产品也很难被消费者接受,从而无法实现较高的品牌溢价,对企业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现在的问题是,如不及时采取行动,夏普品牌低端化将成为更多人的认知,夏普未来的路将越来越难走,发展空间会受到很大局限,市场议价能力越来越弱。

见微知著。问题是:夏普有勇气猛回头吗?

(作者系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