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參加坎城電信展,外媒報導題目竟然是:中國居然也有3G技術?

沒有人永遠甘心看別人吃肉自己啃骨頭,雄心勃勃的華為更是如此。其實,從1998年開始,華為就把觸角探向世界的核心市場歐美。

華為參加戛納電信展,外媒報道題目竟然是:中國居然也有3G技術?

進入歐美也是先從邊緣做起。1998年就奔赴莫斯科開拓市場的李傑:“剛到莫斯科,就馬不停蹄把俄羅斯的每一個地區都跑了一遍,競爭對手滑雪、和家人團聚的時間都用來攻取陣地。但是,1998年一無所獲。1999年還是一無所獲。但堅持了下來,並告訴大家,華為還在。”鍥而不捨的堅持讓華為最終有了收穫。雖然第一單合同只有38美金,但到2001年,華為與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簽署了上千萬美元的GSM設備供應合同。2002年底,華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長距離國家光傳輸幹線的訂單。到2003年,華為在獨聯體國家的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位居獨聯體市場國際大型設備供應商的前列。

華為參加戛納電信展,外媒報道題目竟然是:中國居然也有3G技術?

東歐、南歐相繼打開市場後,華為開始挺進西歐、北美,並把歐洲地區部的中心設在巴黎。

從非洲轉戰歐洲的鄧濤已經升任公司副總裁,他告訴記者,剛開始的確艱難。當初,華為歐洲地區部只有兩個人,連運營商的門都進不去。因為歐洲人認為中國只能生產廉價的鞋子,對中國人能生產高科技產品聞所未聞。比如前些年華為參加戛納電信展,法國電視臺的報道題目竟然是:“中國居然也有3G技術?”充滿了懷疑和不屑。

華為參加戛納電信展,外媒報道題目竟然是:中國居然也有3G技術?

後來,華為動了腦筋,推華為品牌,先讓客戶瞭解中國。於是他們印製了反映中國建設成就和美麗風光的精美畫冊送給客戶,又通過各種渠道,把客戶請到國內,安排的參觀線路是北京—上海—深圳,向客戶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化,展示華為的規模和實力。這樣逐步改變了客戶對中國和華為的認識。

當時法國第一個吃螃蟹的電信公司採用華為設備後,法國一些媒體覺得不可思議,要求到華為採訪。結果一位法國記者到華為採訪後,連北京都沒去就馬上回國,趕寫了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告誡歐洲的電信製造企業:你們會受到這家中國企業的嚴峻挑戰。

華為參加戛納電信展,外媒報道題目竟然是:中國居然也有3G技術?

後來鄧濤總結出來一條重要經驗:與外國跨國公司比,中國企業絕不僅僅有劣勢,同樣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比如,歐洲企業普遍反應較慢,用戶提出一個修改建議,他們往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才能改進。而華為,只要用戶有需求,總是加班加點,快速反應。一個要一年才改進,一個只要一個月就能改進,優勢自然體現出來了。而且中國人特別勤奮,這在國外已經出了名,效率當然也會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