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憑本事放的假,憑什麼要加班?

我們都知道地球繞太陽一圈是365天,也就是一年的來歷。太陽昇起落下週而復始,就是地球自轉一週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的來歷。唯獨一週我們無法在大自然找到根據。其實一週七天是人隨便定的,比如可以用來標記下週一的會議,提醒我們下週五生日。現在我們知道週一至週五是工作日,週六週日是休息日。我們在週一至週五拼命的工作沒關係,因為我們知道還有周六週日可以拼命地玩。

雙休日,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我們不會因為在這兩天因虛度光陰而自責,讓我們覺得生活不僅僅是工作,至少在這兩天我們是自由的。這兩天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緩衝作用。

我們憑本事放的假,憑什麼要加班?

然而如今的雙休日是一種奢望。我們,至少是老闆們,擔心濫用時間,彷彿它就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試圖牢牢地把握時間,甚至超越時間,讓生活充實起來。我們需要反應更快的手機和電腦,我們進入電梯後不斷的按關門鍵,我們時刻注意快遞的動向,巴不得當天送達。有時候我們的時間控制精確到毫秒,我們的日程表滿滿當當,相當數字化和機械化。因為這就是效率,是這個工作時代的流行詞。

我們憑本事放的假,憑什麼要加班?

要想高效率,就要戰勝時間,而不能讓時間走到我們前面。那些放慢速度,忙著享受自由的週末,就是懶散,對困難的屈服。“我沒有周末”都可以拿來吹牛,因為活成一個大忙人。然而,說句公道話,把僅有的週末作為一箇中立時間,用來休息準備接下來的戰鬥不是一個很人性化的解決方案嗎?

“時間就是金錢,不是用來過的,而是用來花的”

不久之前,也就一百年前。自由時間還是一個政治問題。美工工人第一次聯合起來對抗的不是童工,不是工作環境,也不是薪水太少,而是覺得應該削減工作時間。這些人的奮鬥漸漸促成了週末休息日的誕生。

我們憑本事放的假,憑什麼要加班?

工業革命的到來,改變了工作的本質,事情反而更糟糕了。大機器需要持續的運轉,以避免啟動和停止帶來的損失。工廠變得密不透風,好多人工作看不到陽光,甚至處在黑暗之中。以前的人們工作遵照大自然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就要跟隨無所不在的大老闆-時間的進度。一個工人的工作能力指的是一段時間內能完成的工作量,想要獲得多少回報,就要付出多少時間。時間是獲得了金錢一般的地位。時間不是用來過的,而是用來花的。

在那個工人階級還沒普及手錶的時代,工廠會在工廠的鐘表上做手腳,以獲得免費的勞動時間,任何懂得鐘錶知識的人將會被解僱。

星期一是以前的週末

在雙休日正式普及之前,工人們過的比較隨意。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英國的工人喜歡在週一休假,舉行傳統活動,稱為Saint Monday。有一個流傳的笑話是週一來上班的可以得到晉升的機會。

人們開始了拼命工作拼命玩的時代,他們一般在週六拿到本週薪水,週日一般去教堂,週一則用來玩遊戲,泡酒吧,去看狗打架和拳擊。恨不得把賺來的薪水花個精光。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很沒遠見但很爽的生活方式。本來工資就不多,不如換一個自由自在的週末來的痛快。人們用時間換來金錢,又用金錢換來閒暇的自由時間。現在的人們一般把錢花在週五晚上和週六,週一和週二花錢最少。

後來工廠主們提供了半天的週六帶薪休息時間,大家就喜聞樂見的接受了週六週日一天半的休息時間。

汽車巨頭亨利福特的貢獻

推動美國休息日製度的關鍵人物是反公會主義者汽車巨頭亨利福特。1914年,福特把日新從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這是一個激進的措施,也有一點公關的感覺。成千上萬的人希望去福特工作,甚至引發了一場騷亂。他的副手詹姆斯認為,這不僅可以帶來更好的公眾形象,也可以促進銷售。因為人們有了更多的錢就回去消費,很有可能買一輛福特汽車。

1926年,福特公佈5天工作周,“人們有了空閒時間才會去買衣服,吃個不錯的晚餐,對交通工具也會有更多的需求。”

我們憑本事放的假,憑什麼要加班?

福特,很意外的成為了雙休日製度的推動者,因為這段時間不僅可以用來休息,也可以用來消費。而人們更少的工作,意味著給他人更多工作的機會。這一觀點在西方國家尤為常見,2008經濟危機時出現了一種新模式—工作共享,每個人更少的工作,換來更多人參加工作。

1938年羅斯福總統簽署了公關勞動標準法案,確定了現代週末的模型,規定了一天八小時工作日,一週40小時的工作時長。

我們憑本事放的假,憑什麼要加班?

週末在全球的普及

接下來的幾十年,1955年,雙休日已經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普及。短週六在歐洲非常普遍。到1970年,歐洲已經沒有國家一週工作超過40小時,更少的工作時間,每個人都擁有享受週末的權利。

不管雙休日製度有沒有推動了商業與人類的進步,但這的確更加合理和人性化。在一個世紀的抗爭與流血犧牲之後,雙休日應該是全世界工作者的權利,雖然現實並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