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羣

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群

1.

常有讀者向我提問關於人際關係的問題,或者單純地傾訴下自己在與朋友的相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說來慚愧,在這方面我個人的有效經驗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我很自私:因為相比于思考跟別人如何如何的問題,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留給自己了。

並非清高,實屬無能。因為我發現一個自己就夠令自己琢磨的了,兩個或多個“自我”捆到一塊,無異於讓我這個苦練琴技的初學者去彈奏數倍多的琴鍵,我是彈不過來的。

所幸一路走來,遇到與自己產生過交集的人類同胞都很良善寬和。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沒佔過多大的便宜,可也沒吃過虧遭過罪。更慶幸的是我漸漸發現:通往自我的道路與通往他人的道路,是連著的。

沒有比人更復雜的生命個體,人與人之間可能構成的矛盾也是花樣繁多。

就比如前幾日,有位小讀者說,她跟她的高中同學原本是上學路上一起走,後來感覺不太好,便不一起了。

但總會覺得有點尷尬;更微妙的是:她的這位朋友自與她分開走後,讀書加倍用功,使得小讀者竟產生一點焦慮,總擔心對方超過她。種種瑣事疊加在一起,讓她感到很受折磨。

讀到這估計您都被繞暈了,心想這也構成問題?這麼點事至於那麼煩心麼?

稍安勿躁,稍加反省就會發現,哪怕是成年人之間的矛盾,大部分也都是莫名其妙的。

含糊和不確定會讓人產生慌亂,所以便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問:怎麼才能打點好關係,或者更粗暴些——如何收穫好人緣呢?

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群

2.

每當提及這類的關鍵詞,我總能想到一位楷模——我讀大學時的老班長。

他已經不能簡單用“人緣好”來概括了,如果說世上接近完美的人少之又少,那麼他算一個。

受歡迎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但凡與他相逢過的人,甭管時間長短,檯面上還是私底下,這種作風或是那種性格,沒有一個不對他豎大拇指的。

人家既不刻意逢迎,也沒怎麼違心過,相貌一般,家境也不算優渥,就是招人喜歡。

我知道很多人會想:啊,那他一定有很多經驗,方法,技巧,心得,或者說他在與人打交道時做到了幾條几條吧?能給總結一下嗎?

抱歉,讓你失望了。我的這位萬人迷班長招我們喜歡的原因,從根上說就一個:他學佛。

也不是說上升到宗教的高度,更不是附庸風雅追求奇特,就是真心修習借鑑,動真格的。

所以很多問題在他那裡是不成立的。

就比如上文小讀者遭遇的矛盾,在他那裡很好解。

同行者偶爾令自己不舒服,他可能依然跟對方一起走,因為這利於破“我執”;進一步說,也許他還當佈施呢。

哪怕倆人分開走,他也不會覺得尷尬,一切均屬無常,什麼叫一起什麼又算分開呢?

同學加倍努力,他不會生髮危機感,因為不存在什麼分別心,也無需展現優越,反倒有可能替同學感到高興。

大學期間不爭地位搶名分,學生會主席的位置都是被大夥抬上去的,因為對這些太過執著,就犯了貪嗔痴的毒了。

組織活動期間,偶爾會被我們幾個心高氣傲的小夥子左一個建議又一個意見的,但一律微笑平和應對。什麼?他不要面子麼?面子這種東西在他那,太小兒科的概念了。

人家也不鑽營不厚黑,有最根本的善念貫穿心中,舉止進退之間,他怎麼動,怎麼都是對的。

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群

3.

我舉這樣一個很極端的案例,並非是建議大夥都學佛,學也未必能學到這種境界。

但這個案例的價值所在是:它給我們展現了一條路的極致化願景,這條路叫”接近自我“。

你越把釋放出去的力道收回來,用在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修行上,你在塵世間就會走得越遊刃和從容。你自己的修為精進一分,外在的矛盾便自然消解一分,甚至是一大片。

現而今很多人都在追問怎麼做能培養人脈,搞得像人脈是被大棚扣出來的。

很少人想過:那些人脈好的人,是學了一大堆招數一個個栽培的呢;還是說,人家本身就是一個在思想、觀念、人格上,更加開放,包容,客觀,平和的人呢?

我有一位好朋友,人緣很好,還經常給我郵寄一些小禮物。如果從表象出發去下結論,你可能會以為:哦,原來他的人脈是送小禮物送出來的!

於是你記下了,要多送人小禮物。結果你回去送了十天半月就不想送了,要麼覺得自己費力不討好,要麼糾結某某某怎麼不懂得回禮呢。你還是在苦惱。

但你知道嗎,送小禮物對我這個朋友而言僅僅是內在價值觀催生出的行為現象,因為他骨子裡就覺得好東西就是要隨手跟夥伴們分享的。

至於我們哪次回禮哪次忘了,傷不到他,因為他只是在做一件自己真心認可的事——把好東西分享給好夥伴罷了。

逐末的學步者只會治標不治本;掌握好根本,才能有根本的喜樂。

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群

4.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坐車出門。

路上我打開手機看讀者評論,一位讀者就我寫的某篇包含人生觀和價值觀較濃的文章,發表了蠻激烈的見解。越說越離譜,到最後已經脫離了文章和觀點本身,開始用私信推問候我的家人,推測我的人格。

朋友問我看什麼呢。

我說看別人罵我恨我。

朋友說那還不回敬過去,當慫包嗎?我說算了。

朋友直言:你性格太好了。

我給朋友講起讀中學的一件事。

那時我學習成績好,班上有個成績差的。他聰明,愛玩,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我勤奮,用功,當時也比他正經很多。

按理說無仇無怨,井水不犯河水。但你知道嗎,有一次,榜單發佈,見他名次墊底,我竟青筋暴起,脫口而出:活該。

這句話把我自己都嚇到了。這件事讓我感到莫名的羞愧,也讓我一直記得。

後來我讀了一些書,見了一些人,也不斷想明白一些事並常常拿自己當研究對象,慢慢明白: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是有可能產生一種無緣無故的恨的。

可能都不是嫉妒,也不是有仇,有可能一個人趕路的樣子,讓另一個質疑起自己的活法;有可能是一個人的堅定不小心照見了另一個人的脆弱,於是,後者就討厭上了前者。

你說是前者的錯嗎,不是。那後者是大壞蛋?但我們都做過後者。

所以說當這種事情發生,沒必生對方的氣,也不必叩問自己太多,它無關太多善惡,只是人性當中的一種,不太可愛的設定罷了。

我是刻意忍讓或收買人心嗎,沒有,我只是把一件事兒給想通了。

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群

5.

人與人交往,這句話本身就包含著一種答案在裡面。

不是我與你,我與他,是人與人。兩頭是一樣的。

你自己就是人,我們把自己捋順了,拾掇好了,拎得清了,與別人也就打通了。

外在方面解決好自己的矛盾。當一個人身處漩渦,搞不定一些自己的問題,或活得不自洽時,他的心情是焦躁多疑且悲觀的,他的面目是不太好看的。這時你把他放人群裡,哪怕給他再多技巧,他也總覺得惡人多。

內在方面呢,則少算計一些別人,多琢磨琢磨自個。當你越來越能看清自己生而為人的一些閃光點,瑕疵處,一些脆弱,自私,與求而不得,你也會變得越來越能理解他人了。

最後你會發現:每個人都無法一刀切地去衡量,我們都有一些灰色;每個人都渴望真誠,都怕不被愛。

甚至你見到任何同類,都能生髮出一種親切感來:你在我身上能看到一種久違,我在你的靈魂裡又看見了我。

越是接近自己,反倒也就越和群了。

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