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稅怎麼收?吳以環呼籲「港人港稅、澳人澳稅」

“深圳和香港要疊加‘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雙重優勢,釋放制度紅利,推進大灣區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創新融合發展。”在日前召開的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七次雙週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建議實施“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政策,減輕稅負,對大灣區教育醫療機構實施免徵科研及教學用品關稅。

粵港澳大灣區稅怎麼收?吳以環呼籲“港人港稅、澳人澳稅”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在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七次雙週協商座談會上發言。

深圳毗鄰港澳,目前深圳與港澳在教育醫療領域的合作既有廣度也有深度,為大灣區教育醫療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深港澳三地簽署了《教育合作備忘錄》,締結250對姊妹學校,覆蓋80餘萬名師生,連續舉辦深港校長論壇,2000多名校長參與。2017年深圳把港澳籍學生納入義務教育公共服務範圍,目前在深圳就讀的港澳籍學生約25000人。

吳以環介紹,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開始招生,現在已有3200名在校生,建立了3所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以及1所圖靈獎科學家實驗室,並創建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網絡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市級重點創新平臺。

深港澳地區在公共醫療機構合作共建方面同樣碩果累累,打造出國內公立醫院改革樣本。2012年深港兩地有關單位在深圳合作共建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推行“去行政化”、“去編制化”改革,率先實行全預約和“先全科、後專科”診療模式,255位香港及國外專家取得了行醫執業資格。

未來如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醫療融合發展的新高地?

“創新人才流通機制,制定港澳醫師在內地執業地方標準,試點簡化港澳醫生在大灣區行醫手續。”在大灣區教育醫療創新融合方面,吳以環建議,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生招生納入教育部統一招生計劃,建立面向港澳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基地。

“實施‘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減輕稅負,在灣區教育醫療機構實施免徵科研及教學用品關稅,實現科研資助跨境使用,並擴大港澳居民在灣區醫療費用的結算範圍。”吳以環說。

對大灣區醫療創新融合發展,吳以環呼籲構建港澳醫師在內地執業的地方標準,簡化大灣區港澳獨資或合資醫療機構的准入手續,讓三地專科醫師實現多點執業。

據介紹,目前深圳北大港科大學醫學中心推動了深港醫學科技創新的整合發展,使深港兩地醫療教研資源得以共享。

就大灣區醫院患者的轉診難題,吳以環建議,規範大灣區內患者轉診服務制度及流程,建立緊急直接醫療轉運車互通制,“授權港大深圳醫院推進三甲評審體系通過國際醫療質量協會認證,在特定區域實施臨床急需藥品、醫療器械進口批准制,使大型醫用設備按需配備,推進免配置許可政策。”

吳以環進一步表示,可將限制性第三類技術、輔助生殖技術、幹細胞臨床研究等特定技術或臨床研究的管理權限下放,允許醫療機構申報開展相關項目或技術,待地方政府評估後方可實施。

轉載請註明: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