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O1a系居民顱骨具有類似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性狀

河姆渡頭骨的長狹顱型和偏低的面型與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頭骨較為相似,鼻骨低平,凹形鼻樑,顴骨大而突出,低矮的眶形,和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性狀相近。澳大利亞人類學家貝爾德姆認為,澳大利亞居民的祖先是河姆渡人。

浙江大學陳橋驛教授明確斷言,良渚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繼承者,良渚文化以河姆渡文化為基礎主體,同時受到馬家浜--崧澤文化的影響,馬家浜--崧澤文化是支源之一。考古表明河姆渡和良渚是浙江史前文化的一頭一尾,遺存非常豐富,均為浙江史前文化的兩朵花,屬於同一文化系統。 已知良渚人基本上屬於O1a-M119,主要繼承河姆渡文化,在體質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繼承關係。廣富林良渚文化先民體質研究:體質特徵以中型顱為主,較小的上面高和中等偏大的面寬,中眶型,略微的闊鼻型,短頜型,略大的面部扁平度,中頜型和突頜型,肢骨纖細,身材矮小,人種上屬於古華南類型,與河姆渡人體質差距不大,屬於同一種系。菲律賓人印尼人O1a較為高頻,體質上屬於東南亞人種:低面、低眶、突頜、顴骨突出、身材矮小。歷史上百越O1a-M19被北方人O3-M122徹底取代了,終於形成了江浙O3多O1a少的現狀局面,在體質上介於東亞人種與南亞人種之間,甚至接近東亞人種。

可有人不認為良渚人和河姆渡人有繼承關係,那麼我們根據河姆渡人骨具有類似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考古事實,由此推測河姆渡人為C系,合不合理?因為現在江浙滬C3高達20%,較為接近O1a比例。澳大利亞人種C4-M347非常高頻。

祖先單倍群C*-M130只在南方地區檢測到,C3*-M217的呈現了南北兩個分佈中心,而C3c-M48只分布在東北以及西伯利亞地區。江浙滬C系全都是C3*,確是原先江浙一帶百越的土著遺民,但幾乎沒有蒙古C3c,C3c只見於北亞少數民族。Y-STRs的分析結果表明C3c單倍群是從南方進入北亞地區的。湖南土家族、貴州侗族C3*高達30%,高於北方漢族。上海C3系高達22%,蘇南16%,無疑是古代百越的土著遺民。C系在東南及其西南的多樣性最高,存在不少最原始的C*,是南方C3*、北方C3a和北亞C3c的超級祖型,支持C系南亞起源論。

河姆渡O1a系居民顱骨具有類似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性狀

河姆渡O1a系居民顱骨具有類似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性狀

河姆渡O1a系居民顱骨具有類似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性狀

突頜是東南亞人種的典型特徵,新石器時代浙江人(河姆渡人)突頜程度居於首位,廣東第二,福建第三,均是南方人群。

河姆渡O1a系居民顱骨具有類似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性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