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醫生不愛搭理未掛號的就診患者?

为什么医生不爱搭理未挂号的就诊患者?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醫生為什麼不搭理未掛號的病人?

這是為啥呢?因為現在的醫院都是信息化辦公,掛號不僅僅是收你幾塊錢的事,而是在醫院的辦公系統內存入你的個人信息,方便你就診、檢查、開藥、各種治療等,醫院的電腦系統都沒你這個人,咋給你看病?

而且,醫生在出門診的時候,對待掛號和沒掛號的人,態度絕對是不一樣的。原因很簡單,掛了我的號,你是我的病人,我的角色是你的醫生,我們之間的關係是醫生和他的患者。沒掛我的號?那你不是我的病人啊,那我的角色就不是你的醫生了,穿了白大褂也不是你的醫生,坐在醫院的診室裡也不是你的醫生,我沒有義務回答你的任何醫學諮詢。不要埋怨我冷漠,不要抱怨我不近人情,因為我也正在工作,正在認認真真的為掛了我號的患者履行我的職責,所以,他們比你重要。那麼醫生不搭理沒掛號的人就很正常了。

在以往的印象裡,不掛號的病人多數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口頭禪----我就問一句,就一句,而且幾乎從來不排隊(對,你沒看錯、是插隊),看病是一句話就能解釋清的嗎?對待這樣的患者,絕大多數的醫生只有一句話,去掛號,再問,還是,去掛號。由此會衍生出好多不必要的對話或者是爭吵,有些素質不高的人,甚至最後臉紅耳赤、無話可說,轉而指責醫生的態度、醫德問題。

所以,如果在門診發生口角,只要說一句“這是個沒掛號的病人”,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你只是個路人甲,我是個路人乙,我的角色不是你的醫生,我和你沒什麼關係。不要一發生口角,就指責醫護的態度不好。

當然,也確實有一些沒掛號的病人,醫生也確實給看了,已本科室為例,一些術後的病人,而我恰巧是他的主治醫師,術後已經出院,出現一些軀體的不適,而來再次諮詢,他的情況,我很瞭解,在我已經完成門診工作量的前提下,不掛號也是給看的。如果需要相關檢查,還是需要去補號的。

一直有些患者抱怨,看病難、麻煩。掛號要排隊、看病要排隊、檢查要排隊、取藥要排隊,總之,各種排隊,各種等待。那麼,我也多說一句,看病,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何來不耐煩之舉。健康都沒了,急有個毛用?況且,如情況緊急,還有綠色通道,掛急診可以先看。

人們在呼喚“醫德”的同時,請不要忽略“病德”!

所謂“病德”,就是病人及其家屬在對待疾病問題和就醫時所應具有的道德。@白衣山貓,曾講述過發生在診室裡的病人退掛話費的事,讓我們對病德有最直觀的認識。

上午專家門診,大部分病人通情達理,對我挺有禮貌。沒有想到,臨近下班,卻接連來了兩個奇葩病人。

第一個是個20歲貴州年輕人,自訴肚子上長了個塊來就診。電腦裡接診後,讓他躺在檢查床上,我給他檢查。我捫診後告訴他:這是常見的體表腫塊,位於皮下的脂肪瘤,直徑大概1cm,可以隨訪觀察,半年左右回來複查一次,暫時不用處理。如果不再增大,可以不用處理。我讓他可以回家了。小夥子站起來,一聲不吭,拿著掛號單子就走。

過了一會,小夥子又回來了。推開就診的病人,直嚷嚷:“你既沒有給我檢查化驗,又沒有給我開藥,為什麼不給我退掛號費?”

我告訴他,我給他做了物理檢查,做了診斷,已經看過病了,也告訴他下一步的方案了,所以掛號費不能退了。

小夥子變戲法似地拿出一張B超單,6月中旬的B超提示:腹壁皮下0.8cmx0.9cm腫塊。脂肪瘤。他說:“你看看,你看看,我的脂肪瘤多大?你說我1cm大小?明明是誤診,你的醫德呢…”

我急火攻心,一口氣接不上來,差點就那麼吐血身亡了。

想想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還得賴我行醫謀生。如被投訴還得扣錢。為五斗米折腰,木有辦法啊。想到此,耐著性子解釋。十分鐘後,小夥子走了。

旁邊一個老人不動聲色地看著這一切。

看完了前面幾個人,輪到那位老人。

老人61歲,右腳掌潰爛已經三月,在診所和社區醫院已經治療了好久。給他檢查,發現右下肢膝關節以下皮膚溫度明顯比左下肢低,右足背動脈博動已經消失。大致判斷,這是下肢動脈閉塞供血不足引起的右腳掌潰爛。我告訴他病情。因為自己醫院沒有專業的血管外科,就建議他到兄弟醫院血管外科就診。

這時候,老人表現出很不高興,要求退掛號費。他說:“你讓我去別的醫院看病,我還得掛號,你既沒有給我檢查化驗,也沒有給我開藥,不應該退掛號費嗎?”

老人走路已經顫顫,但吵起來一點不輸年輕人,說到激動處,手拍桌子,口沫橫飛。

我能不退嗎?我不想吵架,也耗不過他呀。由於電腦裡已經接診,退掛號費程序繁多,如果跑完退好,可能一上午就不要看病人了。摸摸口袋,有錢,拿出十四元錢給他,他滿意地走了。

一個專家門診14元掛號費,分到醫生頭上不會超過3元,就這樣,看了一個老人,賠了十元。

一頓午飯錢沒有了。中午飯也不想吃了。

本來,全世界醫生源自醫術的判斷最值錢。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醫生的醫術就不值錢了呢?難道醫生非要賣藥,非要賣檢查化驗才算是行醫嗎?

和諧醫患關係的構建固然需要醫者堅守高尚的醫德,張揚以病人為中心、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但是如果沒有安定的執業環境,沒有病人及其家屬的支持、理解與配合,醫患和諧只能是一句空話,最終結果只能兩敗俱傷,既不利於醫者也不利於病人。因此,我們在呼喚“醫德”的同時,患者也不要忘了自己就醫時的“病德”。

所謂“病德”,就是病人及其家屬在對待疾病問題和就醫時所應具有的道德。公允地說,現實中不少病人,在就醫過程中只強調醫者應如何待己,卻忽視了自己應如何對待醫者,缺乏應有的“病德”。

一般說來,“病德”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正確對待疾病的科學態度。醫療服務不同於一般的商業服務,它不能完全以服務結果的好壞為標準;

其二,文明、良好的就醫行為。病人是人,醫者也是人,都希望得到肯定、鼓勵和尊重。沒有良好的執業環境和愉悅的心情,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其三,信任、理解的正常心態。病人就醫應以信任醫者為前提,沒有患者對醫者思想上、技術上的信任,正常的醫療活動就難以進行。在當前醫患關係仍然緊張的背景下,部分病人或家屬總是抱著懷疑的心態看待醫者的檢查和治療。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要麼是抱怨、責難、挑剔醫者,要麼是請吃送禮討好醫者,其結果勢必進一步加劇醫患之間的不信任。

總之,醫與患作為醫患關係的當事主體,需要彼此尊重、相互信任。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