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作者可能不是宋朝人

珵素

《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蒙学读物。虽然三者都是用三、四字一句的韵文写成,但《三字经》取材广泛,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无所不包,《千字文》对仗工整,极富文采,条理清晰,两者都是古人精心布局创作而成。与《三字经》、《千字文》相比,《百家姓》就显得比较特别。《百家姓》收录的是人的姓氏,全文都是由姓氏构成的,姓氏之外再无其他内容。不过《百家姓》只是供儿童阅读背诵的,让儿童对我国的姓氏有些印象便可,也不需要涉及过于专业的内容。

“三百千”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童蒙读物,其中《千字文》创作于南朝,《三字经》据说初创于宋,后经历代文人修改、增补成了现代的样子。《百家姓》的作者更为神秘,相传是宋代钱塘地区的一位老儒编写的,至于这老儒究竟是什么人,为何要编写这么一部书,就没人知道了。

《百家姓》的作者可能不是宋朝人

后人推断《百家姓》是宋人作品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宋代的笔记、诗文中提到过《百家姓》的内容,证明在宋代,《百家姓》已经是一部比较流行的作品了。

第二个依据就是《百家姓》的开篇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有人认为,开篇提到的这几个姓就是确定该书创作时间的关键。他们认为,“赵钱孙李”放在开篇,是因为这四个姓在当时比较尊贵:“赵”是宋朝的国姓,“钱”是吴越国国王的姓,“孙”是吴越国国王钱俶的正妃的姓,“李”则是南唐国主的姓氏。这是比较流行的说法。还有人补充说,“周吴郑王”这四个姓也是吴越国国君的后妃们的姓氏。换句话说,《百家姓》开篇提到的八个姓,其中只有 “赵”和“李”与吴越国无关,而且将“赵”姓排在第一位也是迫不得已。

《百家姓》的作者可能不是宋朝人

不过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疑点。其中最可疑的就是那五位后妃的姓氏。吴越国立国七十多年,前后有五位国主,《百家姓》的作者是依照什么标准将某位国主的妃子的姓收入书中的呢?即便抛开“周吴郑王”四姓不说,“赵钱孙李”四个姓放在一起也让人觉得奇怪。

“赵钱孙李”四个姓中,最能让人发挥想象的就是“赵钱孙”三个姓。毕竟“赵”很容易与宋朝联系起来,而确定了宋这个时间点,就比较好推断“钱”姓与吴越国的联系。再由吴越国联系到吴越国最后一位国主的后妃孙氏,对“赵钱孙”三姓的解读就完成了。比较麻烦的就是“李”姓。南唐与吴越的关系并不好,一是南唐国力胜过吴越,因此始终威胁着吴越的安全,两国之间冲突不断。再者,吴越一直奉中原政权为主,多次与中原王朝合作夹击南唐。特别是北宋全力进攻南唐时,李煜恳求吴越能够和南唐共同抵抗宋军,结果吴越国国主不为所动,为讨好宋朝皇帝,在支援宋军上极为卖力。试想,如此情况下,一个心怀吴越国的儒生,又怎么会把南唐皇帝的姓氏与吴越国国主的姓氏放在一起?

《百家姓》的作者可能不是宋朝人

总之,将《百家姓》的作者确定为宋初钱塘地区人,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确定无疑的事。恰恰相反,这一观点本身就值得商榷。而且,前几年从敦煌整理出的一批蒙学课本,进一步证明,《百家姓》的创作时间要早于宋。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到宋元时期逐渐结束。隋唐时期是莫高窟最为兴盛的时期,从北宋开始洞窟修建逐渐停止。而且,安史之乱后,敦煌地区就不再受中原地区管理。但就是在这里,人们发现了两份《百家姓》的残卷,其内容与中原流行的《百家姓》内容基本一致,而且其中一份的开篇也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学者判断这些残卷的都属唐代。换句话说,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篇的《百家姓》很可能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