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吳哥窟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攝影師孟濤濤用黑白膠片完美呈現出這個“桑香佛舍”。

攝影手記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2015年8月一個溼熱的下午,我從吳哥王城空中宮殿下來,順著後面的小路,準備繞道去提琶南後就結束當天的拍攝。天色近黃昏,穿過一片蔓草叢生的小樹林後,我的眼前就出現了上面的這張照片。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拍攝柬埔寨遺蹟那麼多年,無數次地穿行於叢林和廢墟之間,眼前出現的景象竟然如此地陌生,彷彿初次的相遇,更是人世的擦肩。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心情沒有比那一刻如此地複雜難耐。它不是最初遇見的讚歎,也不是幾年深入拍攝後的思考,它說不出道不明。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這是一個執迷者的毀滅抑或重生——在全力行進的途中,忽然失去了目標。那一刻我才明白,我根本無法像想象中的那樣,去了解這個龐大的,歷經無數時日積累而成的石質建築群,它們只和神、亡靈和植物有關;我們之間,隔著空氣,隔著玻璃,隔著荒草,隔著時間……

關於柬埔寨遺蹟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龐大的柬埔寨遺蹟群並不僅僅限於暹粒省,還包括北部的柏威夏省、奧多棉芷省和暹粒南部的磅同省等,其中,有四個地方在今天的泰國境內。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如果按時間來劃分,現存發現的遺蹟經歷了柬埔寨歷史上的兩個時期:真臘時期和吳哥王朝時期。吳哥王朝歷時六百多年,大部分建築修建於此時期。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而在此期間,高棉民族經歷了衰敗和復興,頻繁的與越南、泰國和緬甸的戰爭,讓眾多的寺廟修了又毀,毀了又修。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在經歷了東南亞印度化時期(大約公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以後,柬埔寨的神廟建築,基本上都是印度教的風格,包括佛教的傳入。從早期的羅洛士建築群開始,建築風格隨著國王的更迭和宗教信仰的轉變而不斷髮展。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考古學家將遺蹟群大致劃分為九個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以最能代表這一時期建築風格的建築命名。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柬埔寨寺廟建築的發展,始終都是圍繞著一個重要的概念——寺廟山。寺廟最好建在一座真正的山上,如果附近沒有山,就興建一座人工山。寺廟修建的時間越早,這一原則就表現得越明顯。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人們會用建造在多層臺基上的塔來代表聖山。主殿位於頂端,門一般朝東開,其他三個基本方位分別有三扇假門。到了巴肯寺時期,這一設計又被加以潤色,建築主體上有五座塔,呈梅花狀排列,東、西、南、北、中各有一座。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吳哥寺的設計也是如此,只是尺度更大而已。隨著寺廟越建越大,中心主塔變得不那麼顯著了,儘管它仍是寺廟的焦點。大型寺廟的中心主塔兩邊都有院子和裝飾精美的迴廊。小一點兒的塔被安置在門口或角落裡,塔的數量通常具有宗教或占星學方面的意義。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所有這些,在吳哥寺的設計上都用到了極致。巴戎山時期的寺廟打破了從前寺廟的建築傳統,

比如塔布隆寺和聖劍寺,其迴廊、走廊和庭院的水平設計使得中心主塔黯然失色。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這些寺廟的走廊和門口出奇地窄,這是技術所限。當時的建造師們並沒有掌握使用飛拱修建一個全拱的技術。他們是將石板平放,層層相壓,一直到達中心點,這就是所謂的假拱,假拱只能支撐很小的跨度。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其次,是象徵手法。吳哥寺是俗世的須彌山,其面向西方,西方象徵著死亡。寺內恢弘的淺浮雕圖案是按照逆時針的順序設計的,這借鑑了印度葬禮中的元素。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吳哥寺的空間尺度與古代印度教中四個時代的長度相對應。人們通過引道進入主入口,穿過庭院,最後到達曾經存放著毗溼奴神像的主塔,這一過程暗示著回到了創造宇宙的第一個時代。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與其他的寺廟山一樣,吳哥寺也複製了一個宇宙的空間模型。在這個空間模型中,中心塔是須彌山,周圍有一些小山峰,依次以陸地(相對較矮的庭院)和海洋(護城河)作為分界線。

橋上的七頭蛇象徵著人類通往神的住所的彩虹橋。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通常,我們以地域來劃分整個遺蹟群:核心區,周邊地區和邊遠地區。

核心區包括吳哥寺(Angkor Wat)、巴肯山(Phnom Bakheng)、巴色佔空寺(Baksei Chamkrong)和整個吳哥王城(Angkor Thom),大約有十七個點。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周邊地區包括塔布隆寺(Ta Prohm)、聖劍寺(Preah Khan)、託瑪農神廟(Thommanon)、班迭哥迪寺(Banteay Kdei)、豆蔻寺(Prasat Kravan)、比粒寺(Pre Rup)、東西梅奔(Eastern & Western Mebon)等,大約有十八個點。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邊遠地區包括女王宮(Banteay Srei)、班迭奇馬(Banteay Chhmar)、羅洛寺群(Roluos)、高布斯濱(Kbal Spean)、奔密列(Beng Mealea)、貢開(Koh Ker)、柏威夏寺(Prasat Preah Vihear)、大聖劍寺(Preah Kham Kampong Svay)、三波坡雷古(Sambor Prei Kuk)等,大約有十六個點,其中,有四個地方位於今天的泰國境內。

這種劃分也是相對的,比如,女王宮(Banteay Srei)和羅洛寺群(Roluos),其實離暹粒並不遠。

孟濤濤簡介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孟濤濤,男,出生於雲南,建築設計師,攝影師,旅行作家。畢業於蘭州大學計算機系,雲南大學人類學系影視人類學研究生班。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教授書籍設計及印刷工藝。現從事品牌規劃,建築設計及平面設計工作,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視覺藝術實驗室及環境藝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著有攝影集《時間的痕跡·路邊》《一念見方》及尼泊爾攝影集《在多雲的天空下》,攝影文集《沒有膠捲的暗盒》,旅行散文集《迪慶三章》等。2014年及2015年,分別在雲南民族博物館及華南理工大學舉辦尼泊爾攝影個展《在多雲的天空下》。2007年至今,專注拍攝柬埔寨及柬埔寨遺蹟。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用黑白去概括世界是一件有趣的事,也是一項富於挑戰性的工作。在黑白的畫面中,層次、質感做到了極致的記錄和再現。攝影者通過畫面傳遞的內在精神也更加純粹。

輓歌——黑白膠片下的柬埔寨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