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謂的累了,只是想逃避了,而已

快餐時代,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的從一個場景,奔向另一個場景。有時迷失了自己,機械般的重複著日復一日的所謂的“工作”;有時感到累了,覺得每天就像是在“熬”一樣;有時因勢帶著各式各樣去配合的面具,看似演繹著各式各樣的人生;有時……

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成長,是段擁有著煩惱與責任的旅程,伴隨著形形色色誘惑,形形色色紛擾。成長,不像動車般,會在固定地方停留,而是一直往前,往前。

你所謂的累了,只是想逃避了,而已

1、不想工作了,想創業?

上週跟朋友Z君聊天的時候,讓我重新理解了什麼叫“一團糟”這個詞。

今年Z君生活、事業都是一團糟。家裡親人出了點意外,工作在外地又面臨調不回來的局面,愛情上也受了傷,又被一個認識七八年的朋友騙去傳銷,不過幸好跑得快。

應該是中了彩票的運氣,所有的不順像相約般接踵而來,打得Z君沒了脾氣。雖不是那種認命的心態,但也夠嗆。

Z君說:不想工作了,想創業,做快遞或開個餐飲店。

來不及安慰,這個想法又讓我措不及防。想做快遞,是因為他看到有朋友做的不錯的樣子,至於餐飲嘛,估計也是覺得應該不會難。

生活裡經常會看到一些被生活打壓的很厲害,但最後通過創業翻身的正能量例子,只是縱觀Z君這畢業幾年來所從事的工作,已經換了三四份了,前後還是不搭邊的,也就是說不是一直在一個行業裡,說不上精通某一個領域,或在某個領域有好的建樹,也沒有爬到上層的位置,也沒太多充裕的資金,這樣一個背景,要創業,估計那不需要太多腦力的快遞,可能有點苗頭吧。

我分析了下看法,大局上還是不太建議創業。畢竟如果一個連“工作”都做的一般般的去創業,概率性實在低了些。

Z君深不以為然,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說:每個人價值觀不同。

其實這種心態,我可以理解,我在第一份銷售工作離職後,第一個想法也是開個餐飲店。工作太累了,有人管著,太煩了,喘不過氣。自己創業,沒人管,多好,餐飲很好入手,畢竟民以食為天嘛,選好地,只要產品不差,肯定可以賺的。當然,後面自己也在這上面栽了,這是後話。

所以搞清楚創業的初衷很重要,不是腦子一熱,覺得工作太累了,還不如自己當老闆好了。產品,營銷,用戶,環環相扣,如果對這三個要素都一臉蒙的,還是要慎重再慎重而行。你所謂的累了,倦了,委屈了,只是想逃避了,而已。

想給自己一個理由,去擁抱舒適區,只是,你所謂的舒適區,能有多久了?

你所謂的累了,只是想逃避了,而已

2、工作,只是工作嗎?

每個在職的,相信都會遇到職場上各式各樣的場景,像蘑菇區,職場人際關係緊張,上級壓著等等。當然也肯定有很多人會想著應付工作,反正賺的是老闆的,做好做不好都是一回事,因而數著日子過著每一天,沒有了激情。

然而工作,只是工作嗎?

我把工作定義為是為了兩種獲得:其一是技能的提升。其二是資源的積累。

可能你要說了,工作不就是為了賺錢嗎?沒錯,本源都是為了賺錢,但錢這東西,可大可小,你在生命最美好的年華,打工賺錢,如果消極的態度,就很對不起年輕的資本,畢竟老了後,你靠什麼養活自己了?

所以回到這兩種獲得:技能與資源。

技能是指職場技能,包括溝通、專業知識等個人成長;資源是指人脈、行業資源等。這很好理解,說白了,工作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積累成長的經驗,來應對未來各式各樣的機遇與挑戰。你不是在給老闆打工,而是在給自己打工,如果認識不到這點,你真的是在浪費生命,浪漫這段生命裡最美好的年華。

如果工作都做不好,那還談什麼創業。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那些離開工作後真正去創業的,然後成功的高手,往往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而是通過多少的資源堆砌起來的。

就像小米會成功,我覺得是三個方面,其一是雷老闆有錢。其二雷老闆本身就是互聯網早期的那堆領路人之一,有著極強的專業和個人能力。其三,雷老闆認識了一幫各領域的大咖,從而在產品,營銷,用戶三要素上得到針對性的解決。

你所謂的累了,只是想逃避了,而已

3、最好的時刻不是十年前,五年前,而是現在。

我經常跟朋友講:每個人一輩子,就那麼幾十年,每天都是生命的倒計時。生命裡,每一秒都不會重複,都不會是相同的。

道理大家都懂,相應的,很多人會用一個“我只是懶”來搪塞過去。說的好像你不懶,就能怎樣一樣。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更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事業上,生活上,愛情上,到處充斥著知識焦慮,情緒焦慮。究其本源,無非就是想要的太多,而能力不足。

想清楚自己要幹嘛,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然後一個方向,每天有所得,每天不辜負。不要瞻前顧後,不要計較一時得失,最好的時刻不是十年前,五年前,而是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