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英雄之城 愛國之民——呂明月

編導簡介

編導手記|英雄之城 愛國之民——呂明月

明月,《記住鄉愁》欄目組編導。代表作品有《璦琿鎮——英雄之城 寸土不讓》、《萬安鎮——精益求精》、《和平鎮——自立自強》等。

愛國這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對出生、成長的地方的深厚情愫,是對故土的熱愛、眷戀與深情。戰爭的硝煙在歷史中漸行漸遠,但這種愛國精神卻深刻地烙印在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裡。

——呂明月

英雄之城 愛國之民

鄉愁是什麼?是遠方故土的一城一池、一磚一瓦,是來自家鄉的一碗水、一盞燈、一道小吃、一聲問候。小時候盼著離開家鄉,遠走高飛,總以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當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風景才發現,我們最留戀的還是自己的家鄉。

在拍攝《記住鄉愁》第四季時,有幸來到了黑龍江畔的邊陲小鎮—璦琿。這裡距離我的家鄉只有300多公里。當踏上這片黑土地時,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是那樣的熟悉,甚至空氣中飄散的泥土芬芳,都是那樣的親切。聽著耳畔熟悉的鄉音,和老鄉們訴說著的濃濃鄉情,給我以溫暖,給我以回憶。

編導手記|英雄之城 愛國之民——呂明月

《璦琿鎮——英雄之城 寸土不讓》

但當我開始慢慢了解它,觸摸它歷史的脈搏時,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在古鎮裡,有一座璦琿歷史陳列館。記錄了這小城的前世今生。大多數人瞭解璦琿,都是通過中學歷史課本中,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一提起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每每都會產生憋屈之感,恥辱之氣。但當你走進這座古鎮,才會發現,“璦琿”這座置身於歷史漩渦中的古城軍民,卻在這些事件中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前赴後繼,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雄渾卻又慘烈、鐵血而又沉鬱、蕩氣迴腸的保家衛國之歌。

璦琿歷史陳列館中,用一幅巨幕展示了1900年的庚子俄難,當時璦琿城被焚,全城百姓與敵人展開了殊死的巷戰,每一個璦琿人都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他們寧願在烈火中死去也不肯投降。英雄的璦琿人民就這樣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守衛著故土家園,捍衛著民族的尊嚴。薩布素、姚福升、壽山,一個個英雄的名字,被後人所銘記。

愛國這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對出生、成長的地方的深厚情愫,是對故土的熱愛、眷戀與深情。戰爭的硝煙在歷史中漸行漸遠,但這種愛國精神卻深刻地烙印在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裡。

編導手記|英雄之城 愛國之民——呂明月

《璦琿鎮——英雄之城 寸土不讓》拍攝花絮

如今的璦琿軍民,仍如當初奉命戍邊一樣,一直把保家衛國,戍土守邊作為應盡的義務,代代相傳,至死不渝。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對邊防軍人的採訪。每年進入冬季,黑龍江封凍後,江面上的氣溫會下降到零下40多度左右。我們攝製組人員在江面站上十幾分鍾,已經凍得受不了,但是這群戰士卻要每天進行將近8個小時的日常巡邏,曾有剛入伍的戰士甚至被凍哭過,我問過他們:這麼苦,有沒有後悔當邊防兵。他們斬釘截鐵地告訴我:沒有,他們覺得能夠手握鋼槍,守衛在祖國的邊防線,是十分榮光的事情。家人也以他們為自豪。記得拍攝快結束時,一個小戰士,追著我問播出時間,我告訴他大概在春節期間播出,他很開心,說一定要告訴遠方的家人,讓父母能夠在電視上看到他,因為過年他要堅守在這裡,沒法與親人團聚。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了萬家燈火的祥和節日背後,他們爬冰臥雪,守護國門的高大形象。

編導手記|英雄之城 愛國之民——呂明月

《璦琿鎮——英雄之城 寸土不讓》拍攝花絮

一部片子做下來,讓我對家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只是眷戀故鄉的那碗水,那片雲。讓我自豪的是根植於家鄉那片黑土地中,傳承千百年,生生不息的愛國精神。

片子播出之後,當地的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很多人是流著淚看完的,一紙《璦琿條約》讓古鎮人背上了沉重的歷史枷鎖,而如今他們終於可以挺直脊樑,大聲地告訴世人,恥辱的歷史背後曾有璦琿人英勇不屈的抗爭。

編導手記|英雄之城 愛國之民——呂明月

《璦琿鎮——英雄之城 寸土不讓》

300多年來,英勇的璦琿人始終以這樣的血性和氣節,守衛著故土家園,捍衛著民族尊嚴。這是一座英雄之城。這裡有著愛國之民。

和中華大地上眾多古鎮一樣,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啟示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記住鄉愁,就是留住文化根脈,傳承家國情懷。面對危機,愛國主義精神是華夏兒女頑強抗爭的信念支撐;面對困難,愛國主義精神是華夏兒女不屈不撓的精神源泉;面對挫折,愛國主義精神是華夏兒女奮發圖強的動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點點愛國主義精神匯聚,鑄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樑。

文字來源 | 呂明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