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童年,才算是一個受到優待的童年?

怎樣的童年,才算是一個受到優待的童年?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從深山出來的孩子,從小和自然界的鳥獸一起長大,當他進入到人類世界時,人們發現他竟然會飛。

在他的世界裡,飛是一件非常天然的事情,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一樣稀鬆平常。後來他被迫改用人類的方式生活,慢慢地失去了飛的能力,也越來越不快樂,直到這孩子拼著幾乎付出生命的代價逃離了人類世界,回到深山才重新飛起來。

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在童年就已經奠定了

這個故事只能當個故事來聽,不作信。但是現實中確實有類如狼孩這樣非人類撫養長大的孩子,當他們被帶回人類世界,哪怕與人類共同生活十幾年也依然適應不了,會下意識地四腳著地或者偷吃生肉,並且壽命也變的很短。

因為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在3歲之前就已經奠定了,6歲以後是不斷強化重複的,所以在小時候感知到世界的模樣,就是他對於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對於世界的全部信念。

那些嬰孩時期生長於動物群體中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已經確信他屬於這個群體,以為自己和它們一樣是一隻狼,所以就算已經回到人類的世界生活,那種根深蒂固的認知依然存在,在無形中推動他做出符合自己內心的行為,就算他在思維上明白自己更像人類,潛意識裡依然會認為自己是隻狼。

可見一個人與這個世界初相識的時刻有多關鍵,這段時間我們籠統地將其稱之為童年,童年就是整個人生信念的根基。

比物質滿足更重要的,是心理營養是否充沛

跟前幾代的家長不同,現代的家長已經開始懂得關注孩子的養育細節,所以孩子們的童年基本上物質供給都很豐沛,能享受到很多以前的人想都不敢想的東西,育兒書更是詳盡地將嬰孩從出生到幾歲之前的吃食一一列出,諸如幾個月開始加輔食,吃什麼營養比較全面等等。

家長給孩子用最好的餐椅,買最好的童車,精細到奶嘴口的大小都會比較,還會學習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怎樣做能讓孩子更有主動性等,從現在各種多如牛毛的服務於孩子的機構就能看出,家長們有多用心了。

家長們在各方面下足了功夫,吃穿住行學習都為孩子安排到最好,然而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成長還是容易出問題,這令已經使出渾身解數的家長倍感無力甚至抓狂。

他們覺得,自己已經給了孩子最優待的童年,怎麼還會出現這般結果呢?

家長們的進步固然值得鼓勵,然而怎樣才算是給孩子真正優待的童年呢?很多人總是下意識地覺得優待這件事是跟物質掛鉤的,但物質能給予的能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每個人的成長之路上,有一個遠比物質滿足更重要的東西,這個東西的豐沛與否,與他之後是否有力量、活得更好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它就是心理營養

打造盛放心理營養的容器,要從童年就做起

獲取營養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我們需要吃一輩子飯,心理營養也亦然,需要在每個階段不斷努力汲取。

在人生路上不斷汲取營養是每個人需要自己完成的,而家長能在童年為孩子做的,就是為他在童年打下一個能盛放心理營養的容器。

心理營養分為五個方面,分別是安全感、愛的能力、獨立能力、聯結和價值感

如果孩子能在童年時期將這五大營養要素吸納完善,就相當於打造好了一個盛放心理營養的容器,在人生道路上,當有新的汲取到的心理能量吸收進來後,內部世界會將這些能量自動流動歸位,內在就會始終感到平靜和滿足,隨時有力量可驅動。

怎樣的童年,才算是一個受到優待的童年?

如何在童年時為孩子打造心理營養的容器?

(1)安全感的建立

很多人都明白,自己的某些行為是缺乏安全感,卻並不瞭解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的核心需求是安穩,當所處的世界能滿足內心對安穩的需求時,內心的安全感就會建立起來。

在童年時代,建立安全感並不困難,只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是安全的。

比如孩子摔倒了,大哭不止,其實並不是親親抱抱舉高高才能起來,只要家長能夠注意到孩子摔倒了,小聲地哄兩句,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是被關注的,他發出的信號有去有回,完成了一個能量的輸出和回收,長期以往,他內在就會收穫安全感。

那些出現安全感問題的人,往往都是童年時容易被忽略的孩子,或者家長過於一驚一乍的反應,也會令孩子缺失安全感。

(2)愛的能力的呵護

愛的能力是神賦予人類的天然能量,天生就有,隨著年齡遞減,所以這種能力不需要培養建立,而是需要從小呵護。

比如當孩子表達關愛其他孩子,或者學著照顧小動物或家人時,不要打斷他,還需要適當地誇獎,這些關愛他人的細膩感受會讓孩子感覺很美好。這些美好的能量成為滋養力儲存於內心,人就像穿上了一層愛的裝備一樣,擁有了這套裝備的能力,會有愛的能量源源不斷地產生,讓人的內在感受到滋養。

在滋養的作用下人的負性能量和攻擊性會降到最低,所以懂得愛的人往往相處起來很溫潤,令人舒服。

(3)獨立能力的培養

獨立能力一般是培養而來,培養的過程就是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家長要注意分配一些孩子負責的專區或者事情給他,比如玩了玩具之後需要自己收拾,舉一反三多培養一些這樣的習慣,孩子會知道有些東西需要自己負責,沒有人能代替他,長期以往就能培養起獨立能力。

當對獨立有了概念,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懂得自己獨立去完成屬於自己的那部分,也更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這部分是需要從小建立認知和培養的,千萬不要指望從小養尊處優的孩子長到某個歲數突然一夜之間就懂得獨立了。

(4)聯結的發生

聯結的發生是對於一個人內部世界和他人的勾連,對於聯結的發生,首先家長需要自己成長到能夠和外界發生正常聯結,比如有健康的朋友關係、社會支持系統(同事、親戚等)。

孩子耳濡目染中,就會模仿著家長去交朋友,去和各種類型的人相處,而不是將和自己不同的人排除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聯結的發生很重要,它不但可以讓人們派遣孤獨感,也可以讓自己見識和接納到更多不同的人和事,讓自己的心念更宏大。

(5)價值感的滿足

價值感是人們一生都在追逐的一種感受,並且在人生的轉折節點經常會成為燈塔一樣的東西,讓人獲得最大的上進力量。

在對孩子這方面的滿足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能量互動,就是彼此建立需要與被需要、重視與被重視的模式

很多家長在跟幼小的孩子互動時,因為覺得對方年幼,自己並不需要孩子為自己付出什麼,這種想法其實是狹隘的,再幼小的孩子都有可以體現自己價值感的事情。

比如幫忙倒一杯水、哪怕傳遞一下東西,孩子都會覺得自己對於父母來說是有用的,是可以受到重視的,這樣他才能有對於價值感的喜悅,未來才可能懂得上進。這一驅動力的背後,正是渴望價值感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

怎樣的童年,才算是一個受到優待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