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IPO陸續擱淺,併購受阻,台灣晶片巨頭享受VIP的幕後真相!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氾濫的善良,缺的只是理性的思考與剋制的行為。

嚴格意義來講,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家真正具有真正全球意義的集成電路企業。

中國半導體行業資本市場的繁榮表象,除了漫天泡沫,還有潮水退卻後的裸奔嗎?

闖不過的IPO

2017年7月,福州瑞芯微IPO被否,雖然發審委提到了所得稅為負,與英特爾不清不楚的關係和收入,其根本原因還是盈利在下降,可持續性堪憂。

2018年2月,深圳明微電子IPO被否,主要原因是扣非後3年淨利潤低於5400萬元等。

2018年7月,晶豐明源IPO闖關失敗,主要原因在於毛利偏低,受價格戰困擾,盈利可持續性不明朗。

2018年8月,上海博通集成IPO暫緩表決,主要原因在於銷售財務數據差異,存貨激增等因素。

從上述基本情況來看,主要的問題還在於企業自身。要麼是財務數據在打架,要麼是核心競爭力缺失,要麼是盈利可持續性存疑。原因並不在於發審委,沒有任何人帶著有色眼鏡。

併購的曲線救國

2017年3月,北京君正120億元收購圖像傳感器龍頭豪威失敗,主要的原因在於規避借殼方案以及槓桿收購的風險不可控。

2017年8月,兆易創新65億元收購存儲芯片廠商ISSI失敗,主要的原因在於晶圓供應商南亞科技反對。

2018年5月,奧瑞德124億元收購射頻器件商合肥瑞成失敗,主要原因在於買方奧瑞德資金實力不足,中途放棄。

從納斯達克退市回來的芯片公司,除了被華燦光電併購的美新半導體,還有展訊、銳迪科,珠海炬力,中星微,瀾起科技,ISSI和OV

等都在躍躍欲試,謀求上市或者併購重組。

另外,從NXP分離出來的安世半導體,安譜隆,瑞能半導體等公司,除了聞泰科技拿下安世半導體,安譜隆和瑞能半導體還在資本變現的路上忐忑不安。

臺灣IC企業IPO綠燈

近來,為了快速發展大陸半導體產業,鼓勵臺灣芯片企業西進,從臺商申請赴A股上市到具體審查之間的時間週期,已從先前的3年以上壓縮到1年左右,為此很多臺灣IC企業躍躍欲試,希望獲得更多資本、開闊的大陸市場和人才優勢。

無論是臺積電,日月光,聯華電子,還是聯發科等臺灣龍頭企業,都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和參與積極性。

一個是IPO和併購的冷酷嚴格,一個是暗送秋波的熱情似火,簡直是冰火兩重天。一時間,輿論譁然,網情沸騰,同樣是華夏子孫,IC企業,為什麼待遇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核心競爭力

從國家戰略來看,集成電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基礎科學,材料設備,底層架構,設計工具,技術迭代,製造工藝和人才儲備的綜合平臺層面。

無論是英特爾,TI,三星,高通,Xilinx,ADI,NXP,英飛凌,還是ARM,他們受到的行業尊敬,擁護,愛戴,都遠遠超過以併購著稱的博通集團。因為他們是技術的王者,是產業的領袖,是人才嚮往的聖地。

一句話可以形容它們的光芒——無與倫比!我們國家的芯片企業,誰又可以擔當得起這個榮譽呢?

殘酷現實

嚴格意義來講,中國的任何一家芯片企業,都不具有獨立設計芯片的能力,連華為海思可能也不例外。

所有複雜芯片設計都需要指令集,指令集可分為複雜指令集(CISC)和精簡指令集(RISC)兩部分,代表架構分別是

X86、ARM和MIPS。而在當前全球移動GPU市場,也已形成了高通、ARM與Imagination三分天下的格局。

從設計需要的EDA 工具來看,無論是美國的Cadence,synopsys,還是被德國西門子收購的Mentor,都是中國人繞不開的蜘蛛網。企業一旦進入這個領域,必須要使用這幾家公司的軟件和IP工具。

至於超過1億美元的光刻機,離子注入,刻蝕機,硅片,化學材料等,沒有全球協同,根本就沒有掙扎的機會和生存空間。

芯片行業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湯,第三名靠邊站",說的就是芯片技術、利潤與資金都只留存在頭部企業的殘酷狀態。

原來,我們當下芯片從業者為之奮鬥的行業,都是在別人架構上的二次開發,根本不是所謂的底層原創。而且,每個領域都有巨頭站崗把關,這個殘酷的競爭現實,這種高不可攀的行業壁壘,難道資本市場不應該心存敬畏嗎?

芯片上市公司

截至2018年7月,A股芯片概念股共有約70家企業,總市值約為11380億元。與此同時,英特爾市值約為2276億美元,咱們70家公司總市值還不如一家美國芯片公司。

中國芯片企業要想彎道超車,實現國產替代,資本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路徑。通過IPO,收購和上市融資的資本化手段,企業可以提升資金實力,利用更多的資本渠道來持續投入到IC核心技術的研發中,實現資源整合、補齊產業鏈短板、實現自主可控。為此,資本層面的政策支持,應是提升IC企業"造血"能力的關鍵。

中國芯IPO陸續擱淺,併購受阻,臺灣芯片巨頭享受VIP的幕後真相!

因此,這些年來,IPO成功的芯片類企業增加了不少。但是捫心自問,多少人把上市成功當成了新起點?多少人把核心技術的迭代和產業追趕能力作為了永動機?多少企業產出了牛逼的技術和產品?

嚴格意義來說,中國的一部分芯片上市公司,讓股民,讓國人很失望!

大陸的某些芯片上市公司,上市後甚至還出現了業績退步甚至虧損。其中最大的醜聞是,盈方微董事長還因為詐騙等原因被警方控制了。如果上市的動機不純,傷害到的會是產業信心,國家信任,以及更多無辜的股民。

從這個角度來看,證監會嚴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

巨大的差距

根據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2073.5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了26.1%。在國內前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當中,華為海思半導體以361億元銷售額排名第一,進入國內前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門檻則是20.5億元。

中國芯IPO陸續擱淺,併購受阻,臺灣芯片巨頭享受VIP的幕後真相!

2017年,全球半導體龍頭企業三星公司的營收是688.25億美元,是中國IC設計業所有營收的2倍,舉國之力還不如一家三星公司,差距可想而知?

IC Insights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規模佔據全球11%份額,是增長最快的地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包括海思 (90%以上銷售來自其母公司華為)、中興通訊和大唐的內部採購,中國在無晶圓廠市場的份額就直線下降到了6%左右。

中國芯IPO陸續擱淺,併購受阻,臺灣芯片巨頭享受VIP的幕後真相!

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值約3770億美元;中國2017年進口集成電路2601.4億美元,同比增長14.6%。

中國芯IPO陸續擱淺,併購受阻,臺灣芯片巨頭享受VIP的幕後真相!

也就是說,在中國人民和政府部門的熱情關注和大量資本投入下,我們在芯片領域期望的國產替代並沒有取得明顯的進步,相反,2017年,集成電路進口額還增了330億美元。

我們難道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你看吧,老外一旦不客氣,咱們是不是就沒啥機會了?!

中國IC投資產業現狀

我們先來看看大基金的投資狀況,基本涵蓋了所有知名芯片產業鏈上市公司。據說一期1200億元已經用完,第二期募集已經完成,可謂是雷厲風行,夾道歡迎。

中國芯IPO陸續擱淺,併購受阻,臺灣芯片巨頭享受VIP的幕後真相!

集成電路大基金投資企業一覽表

IC Insights預測,2018年中國半導體產業資本支出花費將達110億美元,約佔全球預計的10.6%。這一數額不僅是中國公司2015年前花費的5倍,而且還將超過日本和歐洲今年的半導體行業資本支出總和。

中國芯IPO陸續擱淺,併購受阻,臺灣芯片巨頭享受VIP的幕後真相!

而相比全球,受惠於半導體產業仍處於循環週期高檔的因素,IC insight 調查報告指出,

2018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資本支出將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

集成電路大基金的出臺,引起了美國人的警覺和非議;但就是這樣的舉國之力下,我們還遠遠落在了別人身後。需要提醒的是,歐美日韓的主要資本投入來自於企業自身,這也是一種境界和差距!

理性的投資很有必要,只要大方向對,VC們就可以賭一把!

警惕大躍進

芯片從電路的設計、畫圖、版圖,至最終的流片(即製造成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整個過程至少要花費上千萬元,而且要不斷投入,不斷迭代,不斷試錯,不斷被淘汰。

芯片最燒大錢,週期長,見效慢,風險大,誰都不敢輕易碰,誰見了都要怵三分。但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資本,這麼多的地方政府奮不顧身往前衝呢?

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廈門,無錫,合肥,武漢,成都等地陸續出臺了政府主導或者參與的投資基金。格力,康佳,美的,創維,長虹,海爾也是大舉殺入,而房地產企業恆大地產,碧桂園,華夏幸福等也磨刀霍霍芯片領域。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小米等互聯網公司也投資或者收購了系列AI或者其他芯片企業。

一時間,全民皆兵,任何資本,任何企業,任何地方政府,只要不和集成電路產業掛鉤,就等好像和不愛國劃上了等號。這和當年扯虎皮拉大旗的大躍進,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

漫天泡沫

企業更需要的是人才,技術,公平的市場環境,然後才是資本。所以,即使中國在芯片領域的資本投入只佔全球11%,我們也不應該一哄而上,進入惡性競爭,哄搶項目和人才。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有人別有用心,又該如何鑑別和防範呢?

試問,除了"漢芯事件"之外,我們有多少的芯片驗收是擦完標籤和logo就貼上新衣的?我們有多少芯片是正向設計,獨闢蹊徑的?雖然我們可以說三星就是這樣哭著鬧著抹著鼻涕走上神壇的,但是沒有美國人的技術和專利授權,三星怎麼能夠幹得掉如日中天的NEC和東芝呢?

據傳,有些企業拿到政府補貼或者資本投資後,第一個動作就是不計成本,大打價格戰,而不是進行應該做的技術創新。

LED芯片、電源管理IC、PA、指紋識別、二三級管等等,都在上演著殘酷的生死輪迴和價格博弈。

從目前來看,進入IPO輔導期,甚至具備IPO條件的芯片企業,各路資本擠紅了眼,甚至擠破了腦袋。資本都流向容易的項目去瓜分唐僧肉,連大基金也不能例外。

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有些併購項目和標的,一看就是問題多多,陷阱多多,卻還有企業奮不顧身,以身試法,這又是為了什麼呢?反而那些真正創新,嗷嗷待哺的初創型芯片公司,卻無人問津,門可羅雀。

另外,很多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最後上市前被人割韭菜,付出了不菲的代價,這樣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企業急需

公平的市場環境,人才環境,產業環境,減稅減負,以及國家扶持政策和資金,才是企業急需的血液和養分。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不能厚此薄彼,挑肥揀瘦,畢竟歐美最牛逼的芯片公司,都是民營企業。

公平的IPO機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它是中國股市生生不息的基石!如果對IPO寬鬆,損害的是中國資本市場和產業信任,一視同仁才是最合適的待遇。從目前已經上市的集成電路企業來講,大基金已經在持續輸血,各路資本也在輸血,只要是有一些銷售業績,有一定技術能力的芯片企業,目前都是遭到資本哄搶的。

晶豐明源創始人胡黎強在IPO失敗後,充分認識到了企業的缺失所在和自身不足,準備發奮圖強,臥薪嚐膽,不辜負行業所託,國家所託,用真正領先的技術做出漂亮的產品來。這樣的自省,這樣的胸襟,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行業龍頭。也只有這樣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中國IC產業的脊樑!

中國芯IPO陸續擱淺,併購受阻,臺灣芯片巨頭享受VIP的幕後真相!

想當初,小小的矽力傑謀求大陸上市不成,2013年跑到競爭激烈的臺灣去上市,讓人捏了一把汗。但是,經過多年砥礪發展,矽力傑已經成為臺灣第六大高價股的上市公司。不需要溫室,不需要關照,矽力傑和陳偉就是這麼讓人傲嬌不已!

資本逐利,這是本性使然;資本助力,這是錦上添花;IPO的大門,永遠對優秀芯片企業開放。企業家們要擺正位置,放鬆心態,只要沒有觸犯原則性的錯誤,觸碰隱形紅線,相信國家一定會優待,善待有功之臣,優秀企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數據真實,團隊和垂直技術具有國際前三競爭力,我們的IPO機制可以網開一面。但是,矇混欺騙的企業絕對要斬立決。因為,芯片技術來不得半點馬虎。

其實,IPO的登天梯從不曾遠離我們,不管你在不在,他就在這裡,從不曾離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