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中國芯”為何讓無數中國人揪心

這段時間,“中國芯”讓無數中國人揪心。對此,有關方面反應迅速,立即向媒體宣佈中國官方對半導體企業“幫到底”的決心——據一份名為《2019年中央國家機關信息類產品(硬件)和空調產品協議供貨採購項目徵求意見公告》顯示,中國企業自行研發的龍芯、申威、飛騰的CPU被列入中國中央機關採購名錄。

“中國芯”為何讓無數中國人揪心

“中國芯”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走向世界

三款“中國芯”據說已經能夠滿足政府機關基本辦公需求。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認為,國產CPU要想完成對英特爾CPU的替代,必須要以應用為牽引。“讓黨政機關先用起來,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才能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不斷試錯和推廣中,提升國產CPU和OS的性能和體驗。而本次龍芯、申威、飛騰的CPU被列入中央機關採購名錄,是助推國產CPU發展的良政。”

不僅如此,在中國民間,一些企業大佬紛紛表示,要“跨界”進入芯片產業。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快上馬集成電路基金。就在可能“全民搞芯片”的時候,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潑了冷水。4月,他在公開場合警告: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是危險的。

吳敬璉認為,這個關於芯片的爭論,開始使得“國家主義”更加取得優勢,這種傾向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接受,市場化改革有點走回頭路的意思。

事實上,中國一直在支持“中國芯”的研發項目,遺憾的是最終讓這個“親生兒子”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有觀點認為,“中國芯”如果由政府主導,那麼必然是官員來選擇他們中意的企業,此時討好官員的能力而非創新的能力更加重要,不難想象無數“中國芯”必將應運而生:面對這樣的機會,造假動力可想而知。

FT中文網首席財經評論員徐瑾認為,掌握核心技術的過程,最大的力量一定不是由政府主導的所謂的各種攻關,而是由自由企業自己進行的海量試錯。“這個過程一定是由企業作為主要的攻城大軍,而不是由一個充滿著官僚氣息的政府部門的意志與公文能夠決定的。”

中華民族智慧而勤勞,對國家技術進步的未來,中國人有理由樂觀。但樂觀應該建立在對常識的尊重和對市場的敬畏之上。有人認為中國芯可以複製高鐵和大飛機的經驗,但事實上後兩者的成功剛好是中國人對市場尊重的結果。

大飛機的核心零部件都採購自中國境外的廠商,無需強調必須“中國製造”,這是因為全球民用航空產業鏈一直都是這種合作分工的模式。飛機的產業鏈條很長,如果做一個“三段式”的簡化分析,那麼最前端是航空公司,它們採購飛機,中端是飛機制造商,後端則是零部件供應商。中國從中端入手,進軍飛機制造業,是基於中國國內龐大的航空市場而決定的。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民用航空市場,航空公司每年採購的飛機也是全球第一。更關鍵的是,採購者主要都是國企。 這意味著,這個全球第一的市場,足以“反哺”出一到兩家大型飛機制造商,給它們充分的技術升級和進步的時間緩衝。顯然,這是對本國“市場稟賦”最直接的利用策略。

這樣看來,中國有必要研發自己的“航空發動機”嗎?軍事上的也許是必要的,但在民用領域,顯然不現實。一架飛機關係到數百人的生命安全,零部件供應商的品質和口碑都是百年積累,市場斷然不會等待後來者,不會給他們試錯機會。

同樣邏輯也適用於如今獨步天下的高鐵模式。實際上,在絕大多數中國取得了巨大技術進步的領域,中國人走的都是這個路徑。這種路徑,不是不要市場,而剛好是從充分尊重市場的邏輯。

這條道路很難被“中國芯”所複製。芯片是IT硬件產業鏈的中端環節,但它的前端即手機硬件製造商和飛機完全不一樣。首先,它們都是民企,和國企的“行為模式”不一樣。其次,競爭過於激烈,這意味著它們很難像國有航空公司、國有高鐵採購商那樣,給予後來的芯片商充足的試錯機會和成長庇護。它們自己每天都要和對手搏殺,對供應商仁慈,就是對自己殘暴。

雖然現階段中國政府以慷慨之態幫扶這些民間企業,但“中國芯”的市場絕不在“機關”裡,而是在廣闊的世界市場裡。掌握核心技術意味著更大程度的分工合作,而只有選擇更大程度的合作,才有可能掌握核心技術。在半導體芯片領域裡,中國當下仍舊處於追趕階段——這是中國最“芯痛”的事實,暫時無法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