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烙画为主,辅以雕刻、彩绘等艺术手段——绛县葫芦烫画

葫芦烫画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知名的产地要数山西绛县。

葫芦烫画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以烙画为主,辅以雕刻、彩绘等艺术手段——绛县葫芦烫画

绛县葫芦烫画

(沿革)

据传,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烫画的痕迹,但烫画工艺经过发展与演变,真正形成期是在西汉,盛于东汉。

有史料记载:汉光武帝曾将烫画列为贡品。其后几经兴衰,曾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

绛县曹氏家族在清代初年传承烫画技艺,其技艺被数家吸收采纳,渐形成几大派系。曹家传承技艺高超,代代相传,保留了烫画工艺的种种绝技。无论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们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目前,有据可考的烫画工艺传承人可追溯到清末时期曹学智,民国时期曹存礼,现代代表性传承人曹志文。

千百年来,借助葫芦天然优美的造型,葫芦烫画艺术经过民间艺人的创造和发展,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征。在制作工艺上,主要以烙画为主,辅以雕刻、彩绘等艺术表现手段。

(技艺)

绛县葫芦烫画,在创作风格上,保留中国画的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皱、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技法进行运用与发挥。在画面效果上,保持葫芦本色,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一定浮雕效果的立体感。

以烙画为主,辅以雕刻、彩绘等艺术手段——绛县葫芦烫画

葫芦烫画工艺

在色彩上,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葫芦烫画艺术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绘画严谨的写实效果,更具有其他绘画所不能达到的独特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内涵)

绛县葫芦烫画艺术是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蕴涵着绛县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绛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一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工艺,把葫芦烫画工艺项目列入“十二五”保护规划,专门成立了葫芦烫画工艺协会;组建了以曹志文为代表的葫芦烫画工艺研究小组……使葫芦烫画艺术这个隐藏于民间的瑰宝,放出绚丽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