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短缺 俄提供耕地是雪中送炭嗎?

俄羅斯將向外國投資者提供250萬英畝可用耕地,但這能否緩解中國目前大豆短缺的情況仍存在疑問,專家對俄方提供耕地的質量表示懷疑,也擔心遠東地區的政治阻力。

中國大豆短缺 俄提供耕地是雪中送炭嗎?

大豆是中美貿易戰中被加徵關稅的重要商品

據香港《南華早報》8月15日報道,俄羅斯將向外國投資者提供100萬公頃(250萬英畝)可用耕地,預計多數投資將來自於中國。但這能否緩解中國目前面臨的大豆短缺情況,仍存在疑問。專家對俄方提供耕地的質量表示懷疑,並擔心遠東地區的政治阻力。

非營利組織“遠東投資與出口代理處”的投資事務負責人杜布羅夫斯基(Valery Dubrovskiy)8月14日稱,有幾家中國公司已經對這筆耕地交易表示感興趣。 他說,預計多數投資將來自於中國,大約佔50%,25%來自俄羅斯本國,另外25%來自其他國家,可能包括日本與韓國。

杜布羅夫斯基說,這片耕地適合經營乳品業,或種植大豆、小麥與土豆等農作物。

雖然這筆耕地交易反映了中國農業企業與俄羅斯遠東地區近年來合作有了顯著的增長,但觀察人士對俄羅斯向外國投資者提供耕地的質量表示懷疑。

中國大豆短缺 俄提供耕地是雪中送炭嗎?

俄羅斯資訊公司“農業市場研究”的董事長里爾科(Dmitri Rylko)表示,遠東地區多數肥沃的耕地已經被佔據,被俄羅斯國內農民過度開發,因此如果需要更多的待開墾土地,只能利用那些位置偏遠、生產能力低的地區。

隨著中美貿易戰迄今毫無緩和跡象,估計中國農業經營者會被俄羅斯提供適合大豆種植的大片廉價耕地所吸引。 北京已經大幅減少了從美國的大豆進口。自2017年7月至今年5月末,轉而從俄羅斯購買了85萬噸大豆,但這也只佔中國大豆進口量的很小一部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專家張昕表示,雖然俄羅斯提供耕地的舉動,是雙方都渴望加強合作的跡象,但是這筆交易要實現還存在障礙。

他說,在遠東地區尤其存在政治阻力,來自當地居民,以及已經在當地租借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的中國公司。他們擔心大量中國工人的湧入,並對中國農業種植方式,諸如使用太多化肥與農藥等感到不滿。

張昕說,雖然莫斯科可能已經做出向外國投資者提供可用耕地的決策,但這筆交易能否順利實施還要取決於遠東地區當地是否接受。

中國大豆短缺 俄提供耕地是雪中送炭嗎?

對於中國大豆短缺的情況,北京時間8月10日,中國官辦《經濟日報》稱,中糧、中儲糧等糧食企業,多年一直致力於開闢大豆進口多元化渠道,有效分散美國大豆進口減少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報道強調,以南美為主的大豆進口已經佔到中國大豆進口量的六成以上,且呈穩定增長趨勢。

7月10日,《人民日報》透露,截至6月28日,中國已經3周沒有新增採購美國大豆,同期累計取消61.5萬噸美國大豆訂單。 雖然成本增加,中國採購量明顯減少,但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美國大豆進口減少的缺口。

英國路透社8月13日報道,當地時間10日,據中國駐巴西的政務公使曲玉輝(音譯)透露,巴西和中國的企業或將聯姻,在巴西建立大豆加工企業,一邊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經濟體,另一邊是大豆需求大國,同時也是巴西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據中國官方報道指出,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徵關稅後,美國大豆進口成本每噸增加人民幣700元至800元(1元人民幣約合0.145美元),較巴西大豆貴300元左右,美國大豆已失去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