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心結,或將給醫療業和醫護羣體帶來災難!

這個心結,或將給醫療業和醫護群體帶來災難!

導讀: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作為一名醫生,我想重提這樣一個問題:醫療究竟是不是服務行業,醫生到底是不是服務人員呢?

2018年8月19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醫師節。日前,中國醫師協會張雁靈會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節日就像一個鬧鐘,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一些重要的事和人,設立中國醫師節,就是提醒人們有這麼一個節日,讓大家記起這個群體,記起醫生。”他同時表示,設立中國醫師節,同時也在告訴醫生們應該自重、自省、自律,設立醫師節同樣是在為醫生的職業精神和道德建設一個要求,因為只有這樣,醫師才能不辜負“性命相托”這樣一個重大責任。

我們一直說:醫生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一個神聖的職業,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是生命的保護神。那麼,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作為一名醫生,我要想重提這樣一個問題:醫療究竟是不是服務行業,醫生到底是不是服務人員呢?

醫療屬於服務行業是全球共識

一提這個話題就已經得罪人,一定會遭白眼受圍攻,甚至被唾沫淹死,原因是不少醫生同行最怕聽到和最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服務人員身份。但是,現在是醫師節,張雁靈會長說了:醫生們應該自重、自省、自律。作為一種提醒或參考,說不定對醫生就有幫助呢!

曾有一位知名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醫療問題的本質是照護,而不是服務,照護和服務在本質和內涵上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大家對醫患關係的本質、醫療的本質給予充分的認識。

2016年4月20日,《人民日報》發了一則微博,將醫務工作者與快遞員、環衛工、公交車司機等一起歸類為“服務人員”,引起醫護人員爭議。焦點是絕大多數的醫務人員不承認自己是“服務人員”,堅持自己是技術人員。退一步說,即使把醫療作為服務行業,醫療也是特殊服務行業,醫生自然是特殊服務人員。不能漏掉“特殊”二字。

那麼,醫療行業到底是不是服務行業,醫務人員到底是不是服務人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國內外的分類。

所謂服務業,其實就是第三產業,也即是除農業、工業之外的其它所有行業。可見,醫療行業不是農業、不是工業,不應該排除在外。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服務貿易分類方法,服務業主要包括11大類,“醫院服務”屬於“現代服務業”中的第八大類“健康與社會服務”。

2003年,我國也將服務業劃分為15類,其中第13類即為“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雖然服務業還有服務產業和服務事業之分,即以增值為目的提供服務產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集合叫服務產業,而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服務產品的政府行為集合叫服務事業。但即使細分也沒有離開服務業的大框,一樣還是服務業。

可見,醫療屬於服務業不僅是國內認可,而且早已是全球共識。醫療既然是服務行業,醫生不是服務人員又是什麼?也正因為這樣,在人們就醫和社會各種考評中,對醫生滿意不滿意、合格不合格就會按照服務行業的標準要求、比照和衡量。但是這遭到絕大多數的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甚至著名大咖的抵制,原因是不認同自己是“服務人員”。

服務病人不等於低人一等

分析可以發現,醫務人員不認同醫療屬於服務業的觀點,其實是對服務業的概念存在誤解。

說到底是醫務人員腦子裡的舊觀念在作怪,沒有與時俱進,在他們的觀念裡服務等於伺候人;地位低的人,才伺候地位高的人,尊卑感在情感上不能接受。也正因為如此,這些醫生口口聲聲是病人求醫,不是醫生求病人,“我又沒有叫他來”成了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語,在心裡早就高人一等,在行為上就難免居高臨下端著放不下,成了和諧醫患關係的絆腳石,給中國醫療行業和醫生帶來災難。

令人驚奇和不可思議的是,醫生一旦離開公立醫院,幾乎是一夜之間,身份的切換就帶來意想不到的觀念改變,不僅僅徹徹底底承認醫療是服務行業,而且強調再強調自己的服務員身份。視病人是上帝,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從病人求醫轉變為醫生求病人,醫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圍著病人轉,為了病人滿意,追求回頭率和美譽度。

北京和睦家醫院勝利在《健康報》撰文“從公立大醫院跳槽到外資醫院後的感悟”(2017-02-21),其中寫道:在原來的公立醫院,我自認為是比較“親民”的醫生,不那麼在意醫生的架子、專家的頭銜,是平等待人的。但到和睦家醫院工作一段時間後,特別是與受西方醫學教育的醫生共事久了以後,我才體會出自己原來在工作風格、服務意識上的差距,我發現自己真正缺乏的,是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服務精神。

2018年8月2日丁香園推送了“這些兒科醫生邁出這一步,走條不同路”一文。文章報道:2018 年 7 月 28 日,丁香園首屆兒科醫生創業培訓班在杭州丁香診所正式召開。參與培訓者都想做有理想的醫生——有目標、有品質——醫生生活要有品質,服務也要有品質。在“醫療究竟是不是服務?”的問題面前,他們的答案如此一致且不容置疑——“醫療不僅是服務行業,醫生也是服務人員!”

在體制內的時候,病人是圍著醫生轉的,醫生只要待在診室就好了。那什麼是以病人為核心?最簡單的,病人待在診室不用跑了,所有的服務圍著病人轉。肯定會有醫生不服,但你不滿體制內的這些東西,出來了自己幹,你得活下來,除了技術之外,服務水準能幫你提升競爭力。

病人是衣食父母,不僅要服務,還要通過他人的建議不斷地優化服務。要多去那些優質的服務行業看一看,便利店、酒店、海底撈,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做服務的。

這些觀念傳統的醫療機構中難覓蹤影,即使有心,可能體制也不允許。2~3 分鐘一個病人,有很多想跟他們說,但都說不到位,很容易產生糾紛。離開體制,就是想改變這種現狀。

服務者和被服務者人格平等,不存在誰比誰低人一等的問題。觀念一變天地寬,如果我們每一個醫生都能擺正位置,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特點,像服務員那樣嚴格要求自己,以服務精神做醫生,可以減少和杜絕多少病人的不滿意,收穫滿滿的成就感,還能不天天如過節那樣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