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剛剛看完《邪不壓正》,如果說我很喜歡《讓子彈飛》,很不喜歡《一步之遙》,那麼對於這部片子,我覺得觀感不好,並不喜歡。

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想在電影裡表達的東西太多,隱喻太多,一些隱喻已經從角色的口中變成了“表喻”,讓角色一會兒在說他自己這個復仇故事的臺詞,一會兒又說導演讓他表達的私貨,整體看下來,感覺角色就像得了失神症,一會兒自身的意識在,一會兒又被導演的意識奪舍了,一會兒自身的意識又回來接著講復仇的故事,一會兒姜文的隱喻又上身了,說著意味深長又痕跡明顯的臺詞。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整個觀影的過程,就是看主角一行人,不斷失神被導演附體說著上帝視角的臺詞,又不斷緩過神來接著演戲的過程,以至於觀影過半的時候,觀眾已經搞不清楚主角們說的一句話到底是他自己這個角色的意識在說,還是導演的隱喻意識在說,主角每說一句話,都讓觀眾有一種提防感,讓觀眾在想“這句話是不是有什麼言外之意”?

因此,整體電影演進下來,故事的講述非常支離破碎,觀眾總有跳戲的感覺,敘事很不流暢。

《邪不壓正》這個電影由於導演的隱喻表示的太明顯了,基本上觀眾都能明顯感覺到這部電影有一個“表敘事”和一個“裡敘事”。

“表敘事”就是主角李天然復仇的歷程,是他經過被美國醫生收養,訓練,成年後被送到北京,最終殺死兩位仇人的故事;“裡敘事”就是一部中國革命史,主角和其他角色分別代表了中國近代史裡的幾方勢力。

我個人的大致是角色判斷是: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李天然(彭于晏)代表中國人民的革命覺醒意識;他從小家遭不幸(1840年以來……),一心復仇(建立新秩序的現代化中國)且得到了爸爸們(美國、蘇聯等)訓練(庚子賠款獎學金,建立美械德械軍隊),正面剛能躲開子彈(勇於抗爭壓迫能活),揹著逃跑躲不開子彈還被燒傷(妥協綏靖就是藥丸),但是一直懵懵懂懂,受到多方勢力對自身價值取向的支配和影響(亨德勒醫生-美國,藍青峰-蘇聯,鳳儀(許晴)-民族資本主義,關巧紅(裁縫)-封建壓迫下的本土反抗意識),最終手刃仇敵(二戰勝利),擺脫支配(美國、蘇聯),走上了獨立人格的道路(新中國建立);

仇人一,朱潛龍(廖凡),代表近代史上的漢奸和買辦階層,特別是指以溥儀為主的投靠日本人的封建遺老遺少(朱潛龍尋根問祖找朱元璋做祖宗),以為自己得到了重用,其實只是戰爭消耗品(滿洲傀儡皇帝),最終被李天然(中國人民的革命覺醒意識)所斬殺;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仇人二,根本一郎,代表日本軍國主義,幾次利用藍青峰(蘇聯爸爸,可能指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後日本單方面毀約),最終被藍青峰設局,讓李天然(中國人民的革命覺醒意識)斬殺,但是藍青峰也被拔掉了一嘴牙(蘇聯戰後損失慘重);

爸爸一,亨德勒醫生,代表美國,二戰前夕門羅主義橫行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日本的咄咄逼人採取迴避和保守態度,最後在爭奪對主角(中國革命意識)的控制權的時候,被蘇聯爸爸幹掉了;

爸爸二,藍青峰,代表蘇聯,二戰前後跟美國一起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最後幹掉美國成功在一段時間成為中國革命意識的主導,但是最後也被人打掉了牙,退出了對中國的控制,還告訴主角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再認爸爸了,去當別人的爸爸);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這裡特別要提一句,仇人們和爸爸們在幾次在一起吃飯喝酒時候的勾心鬥角的橋段,簡直就是民國時期的幾次世界重要政治會議(巴黎和會、開羅會議等)的縮影,討論的都是李天然的事兒(中國的事兒),但是沒有李天然的份兒。

鳳儀(許晴),代表民族資本主義,生活奢華浪蕩(資本主義生活奢靡),是朱潛龍的情婦(跟買辦、漢奸和遺老遺少們關係不清不楚),有一定革命意識(給李天然送情報),但是又很天真懦弱(想著去南半球買個島就能躲開亂世),想拐李天然私奔(把中國革命引到小資產階級革命的路線上),最後城破跳樓而死(戰爭開始後,民族資產階級覆滅,讓我想起了電視劇《大染坊》裡的陳六子);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關巧紅(小裁縫),代表封建壓迫下的本土反抗意識,想從小腳中恢復回來(從封建壓迫中恢復自由),想通過結交權貴而復仇(把希望寄託於列強),結果復仇依舊遙遙無期,即使見到了老仇人也下不去手(對封建殘餘思想不忍心完全捨棄),最後完成了覺醒,跟李天然站到了同一條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大致的電影走向就是,李天然復仇的“表敘事”,帶著大國博弈和階級鬥爭的“裡敘事”,這樣的結構本來是沒什麼問題,就像《讓子彈飛》裡有一個麻匪和黃四郎的“表敘事”,但是同時還有一個隱隱約約帶著中國革命史的“裡敘事”。

然而《邪不壓正》相比於《讓子彈飛》的不足在於,《讓子彈飛》的表敘事非常流暢有趣,即使我們不考慮任何隱喻和象徵,這也是一個足夠熱鬧而引人入勝的故事,那麼再加上電影的各種隱喻的牽針引線,就讓故事得到了一個更大的昇華。

其實,不僅是《讓子彈飛》,任何一部好的文學或影視作品,都是“表敘事”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優秀和流暢,而其中又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線索和隱喻影影綽綽似有似無,編織成一個引人無線遐思的“裡敘事”,讓讀者,觀眾甚至是研究者為之著迷。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比如《西遊記》即使不考慮各種解讀,這個孫悟空和西天取經的故事本身就很流暢和有趣,加上了各種暗示和線索後,更加寓意深遠;《紅樓夢》則更不用說,拋開對於清代社會的抨擊和各種隱喻不說,僅僅讀讀榮國府的興衰往事,就足夠流暢鮮活,讓人能沉浸在單純的人物的敘事中去,如果加上各種草蛇灰線,甚至能誕生出“紅學”這麼一門考據學。

但是《邪不壓正》這部電影則不然,主角復仇的這個“表敘事”非常的磕磕絆絆,一直在被導演想表達的“裡敘事”干擾和打斷,主角時而說著扣著劇情的臺詞,時而又說著似是而非又意味深長的段子,而這個段子又非常不符合當時人物對話的劇情語境,感覺就像片場遊蕩著一個導演的靈魂,這個靈魂四處附身,哪個角色被附身了,就開始失神,說一段充滿暗喻和象徵的話,然後導演又附身到其他角色身上去了,於是剛才的角色再開始接著演戲。

這感覺就像是,本來看著電影,突然變成了導演的角色扮演遊戲,然後又變成了電影,然後又變成了導演的遊戲,而且這個穿插是非常頻繁的,到了最後1/4的劇情裡,甚至已經成了角色上一句還是劇情臺詞,下一句就開始導演隱喻,然後突然又轉回來接著說角色臺詞,這甚至導致了一些武戲都變得非常不連貫。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觀眾被驚的久了,就開始對覺得每一句話都充滿懷疑,這是角色真想說的還是有什麼弦外之音?繼而以一種非常精神分裂的狀態在看這個電影,只能遊離於劇情之外了,很難有什麼沉浸感。就像是一條長長的綢緞鋪在地上,本來它很平滑順暢,但是一會兒冒出一個土撥鼠,一會又冒出一個土撥鼠,最後冒的緞子上全是洞,結束的時候你也搞不清楚到底是看了緞子還是看了洞,看了綢緞吧,其實最後一點也不順滑破破爛爛的,那看個洞?那我還得給把這些不連貫的洞的都補起來,這也好累啊。這種不適的感受貫穿了觀影的始終,總來說就是一個這樣的循環:

導演:“我這裡有個暗喻,我做的好明顯,你看出來了沒!”

觀眾:“這兒嗎?哦哦,好像是哦,我下次注意。”

觀眾:“導演導演,李天然這句話說得好有水平,這一定是個暗喻!”

導演:“辣雞!這句是李天然自己想說的話,不是我的意圖!”

觀眾:“導演,李天然和小裁縫的對手戲好感人啊,他們倆一定是真愛!”

導演:“辣雞觀眾!你沒看出這是我在暗喻國內革命主義思想和封建壓迫下的本土反抗意識的這種合作又衝突的關係嗎?”

觀眾:“……”

導演:“……”

這種敘事流暢性不斷被隱喻所打斷的感受在李天然和朱潛龍在屋頂上決鬥的時候到達了巔峰。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在地上纏鬥的時候,兩個人圍著根本一郎轉來轉去,就很明顯的意味著中國的革命意識和汪偽滿清的“曲線救國”勢力在是否倚靠日本人上的巨大分歧和爭鬥,這個已經是幾乎“明喻”的程度了。

到了屋頂,李天然問“地上有五把槍,你為什麼不撿?”朱潛龍嘿嘿一笑,說“忘了”。這部分臺詞就和朱潛龍老奸巨猾的人設非常矛盾,怎麼可能5把槍都忘了撿呢?你說這個臺詞有什麼用,好像又沒有,你說他完全沒用吧,那又為什麼要加這個臺詞?那一定是有什麼隱喻,有什麼隱喻呢,觀眾一下子還反應不過來,就不自主的會愣一下,然後倆人又開始打,於是這個武戲從觀感上就被割裂開了,會有一種強烈的跳戲的感覺。

給影視劇的人物賦以人物角色和歷史角色的雙重人格,這其實不是什麼新鮮做法,如果不能做到人物角色和故事的表述流暢的話,歷史角色的象徵和隱喻就會變得非常磕巴,反過來會強烈的干擾人物角色的敘事。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從這個角度說,《邪不壓正》可能只是一個隱晦版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畫片裡面的兔子既是一隻兔子,但是也是中國的化身,只不過這個兔子的敘事是比較嚴格的按照歷史的走向去構造的,它的角色經歷和歷史進程是高度重合的。但是《邪不壓正》的這個故事,角色的經歷一會兒又非常民國非常個人化,一會兒又背起作為某個歷史進程代表的包袱,作為觀眾很難搞清楚他什麼時候是他自己,什麼時候又是歷史的象徵,以至於電影裡的主要人物都非常分裂和擰巴。

如何評價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從這一點來說,《邪不壓正》跟去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大護法》的問題非常相似,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意味太多了,已經遠遠超出了通過角色的行為能演繹出來的程度,往往必須要頻繁的借用角色的嘴的直接表達才能完成表述,從而讓觀眾在故事的流暢性和完整性的角度來看,主角們一直在跳戲和時不時的說一些意味深長但是又跟劇情沒什麼明顯聯繫的話,好像是為了說而說,整體一部電影走下來,主角們經歷了什麼故事記不太清了,但是主角們說了什麼金句倒是印象深刻,這就脫離了電影講述一個好故事的初衷。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首先的一點是故事一定要流暢,如果為了深度而強行打斷故事的流暢性,那就是削足適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