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善最樂,一位善良老人背後的感人故事


1964年,河南永城市中學畢業的劉懷禮在大隊的推薦下成為村小學的民辦教師,那一年,他剛16歲。60年代的民辦教師十分清苦,劉懷禮每月只有260分工分及3元津貼,學校條件也很差,但他卻多次放棄招工、招幹機會,無怨無悔地耕耘在三尺講臺上。

自參加工作以後,劉懷禮便有了一個夢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1979年7月,劉懷禮夙願得償,他入黨了!同年,他的工資也漲到了每月60元。他強忍著激動的心情,向家人們宣佈了一個計劃:“333計劃”,即每月將工資的三分之一用於生活,三分之一用於培養後輩,三分之一用來做善事。

“333計劃”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從此,劉懷禮做善事的信心更足了。村裡的困難家庭、孤寡老人、輟學孩子等都得到過他的資助。學校裡的孩子,幾乎都使用過劉懷禮發放的學習用品。劉懷禮所在的學校擴建,他把自家準備建房的磚和木料全部捐出,還先後資助二十餘名貧困學生重返校園。


1990年,蔣口鎮敬老院成立後的第一個重陽節,劉懷禮攜帶禮品登門看望,並提議將重陽節這一天定為老人們的“集體生日”。

1991年,他從報紙上看到“希望工程”倡議書,其中那句“1.5元錢便可解決一個孩子一年學費”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立即給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寫信,先後捐款400元資助了陝北安塞縣和河北淶源縣10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1996年,劉懷禮從民辦教師轉為正式教師,工資高了,他用於幫助別人的資金更多了。2003年春,為支持“抗擊非典”,他又帶頭捐款1000元。

三尺講臺論古今,七寸竹筆著詩文。兩袖清風德為範,一身正氣育後人。這是劉懷禮的自喻,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標尺。他說,自己一生最為自豪的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每年的重陽節、中秋節、春節,劉懷禮都會帶禮品和慰問金來敬老院慰問。老伴蔣清俠做了好吃的都是習慣性地先給老人們送去,在家居住的大兒媳李淑華也經常為老人們洗衣服、拆洗被褥。每年春節,老人們還結伴去劉懷禮家“走親戚”,親密儼然一家人。

幾十年來,村裡道路有了坑坑窪窪,他就自己拉著架子車拉土墊路。出村小橋坍塌,他拆了自家的豬圈搬磚修橋。

誰家遇到困難,他第一時間登門看望,送上幫助金和暖心的話語。每年育紅薯苗,他總是刻意多育點,全村人都可以免費採種。久而久之,村民們都養成了共識:有困難,找懷禮。

2002年冬,劉懷禮曾經重病住院,兒女都在外地。擔心自己無法治癒,他便請醫生代筆寫了一份遺囑:父親一生清貧,沒有給你們留下什麼,愧對你們。我死後也沒什麼要求,只希望你們把我的骨灰一半撒在我工作過的學校,讓我看著孩子們成長。

2001年7月,劉懷禮去縣城為學生買書時,恰巧遇到外地來永城看病付蘭突發心梗昏迷在車座上,孩子在一旁嚇得“哇哇”大哭。劉懷禮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叫了輛腳蹬三輪車送付蘭趕奔醫院,併為其墊付了500元治療費。因搶救及時,付蘭轉危為安。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些年劉懷禮為本村修橋鋪路、資助困難戶、為孤寡老人的捐贈在5萬元以上。為鎮敬老院老人捐款捐物摺合人民幣10萬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