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兒。爲了這個觀念,我和學生「斗」了三年。

從今天開始之後的四期公眾號文章,是一篇舊文的連載。是我三年前帶初三畢業班語文的時候所寫的一個總結。

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兒。為了這個觀念,我和學生“鬥”了三年。

一轉眼,三年過去了,當時教過的這批孩子今年已經上高三了,他們又在為高考而戰。回過頭來,再看這個總結,我覺得依然有其相當的價值。

當時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應付檢查交給領導看,而是真心想要好好總結一下自己的教育思考與教育實踐。

我當年教過的那一批孩子,他們也沒有看過我這個總結,我想如果他們看到了,作為親歷者,一定會有更為別樣的感受。

那一年,我寫了兩篇總結,一篇是之前在公眾號上發過的《論“死揪”與“研究”》,談我所帶的班級如何在中考中成功實現分數上的逆襲。主要是談分數如何得來的問題。

但在寫完這一篇之後,我覺得還有很多思考遠遠沒有寫出來,所以又寫了另外一篇一萬兩千多字的長文,當時的文章標題是這樣的。

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兒。為了這個觀念,我和學生“鬥”了三年。

除了分數的問題,我其實更想說說分數背後的故事。三年來,我教給了學生點什麼?這其中包含了我一個為人師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實踐。

因為一萬多字的內容一次發出來實在太長,所以我把這篇文章分四次來發,每次發一個小標題的內容。

今天要發的是第一個小標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是自己的事的觀念。

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兒。為了這個觀念,我和學生“鬥”了三年。

初中伊始,我就告訴學生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和我的關係不大,我不會因為你們成績好,就自我標榜是個好老師,我不借你們的成績出名,因此,我也就不會強制你們去學習。

另一方面,也絕不因為你們成績不好,而就此否定我是一個好老師,因為一個好老師的標準有很多,絕不僅僅是學生有好成績就是好老師。你們學習,既不是為家長學,也不是為老師學,而是要時刻記住,你們是在為自己學。

在“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樣的教育論調盛行之下,特別強調“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很容易被誤解,被詬病,被扣上不負責任的大帽子。

但這樣的扣帽子和並沒有深刻的理解“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的背景和理論支撐,就將其奉為圭臬並無本質不同。

我給學生談正確的師生關係是怎樣的。引用蘇軾的《琴詩》為切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正確的師生關係不是隻強調任何一方的作用,而必須是師生互為“琴”“指”,有時候,老師是手指,學生是琴絃,琴絃要靠手指的撥動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音,

但也有很多時候,老師是琴絃,學生是手指,學生也需要主動撥動琴絃,才能推動教師的教學的進步。正所謂教學相長。

正如《禮記·學記》所云:“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學記》中又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這篇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給予了我太多的思想營養。有一點慚愧,我在大學的時候沒有讀過這篇文章,工作之後才在偶然之間讀到,從此視為至寶。

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雖然離不開老師的指導,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我希望我的學生成為善學者,善問者,而我作為老師則只是努力做一個善待問者就好了,而不是每一天,都和債主催債一樣,催逼著學生,那樣,學生就是奴隸,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子曰:“有教無類。”我們常常也把這句話作為要求老師成為“無限責任公司”的理由。我以為這句話的關鍵詞不是“無類”,而是“教”。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成為收學費甚至是收受禮品的最早證據,但我以為這句話的關鍵詞不是“束脩”,而是“自行”。我的理解“自行”是主動之意,這個主動不是老師的主動,也不是家長的主動,而是學生自己的主動,由此“教”也就不能單純理解為“受教育”,而應該是“求教”。

務必要把現實中的不正常的師生關係轉變過來,不應該是老師求著學生學,逼著學生學,而應該是學生主動向老師求教。

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兒。為了這個觀念,我和學生“鬥”了三年。

有些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觀念,總覺得學習是為家長學,是為老師學,你們應該求著我學,不求著我學我就不好好學,給你們難堪。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給學生講《論語》中的一則故事: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我要向學生強調的正是“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不要以為你不想學習會傷害到誰,誰也傷害不到,就彷彿是人要自絕於真理,而不會傷害到太陽和月亮是一個道理。只是從中看出你的自不量力罷了,而這個自不量力,最終傷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也有學生特別懶惰,總是以等著老師啟發為名行懶惰之實。這時候我就會給他們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啟發”的前提是“憤悱”,如果學生達不到“憤悱”的狀態,也就是“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那老師無論怎麼啟發都不可能見效,無異於對牛彈琴。

舉一反三能力的獲得,是需要自動自覺地去學習,才能夠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否則不可能舉一反三。

朱熹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培養學生的一切起點應該在“立志”,而不僅僅是教給知識。

有了“志”這個根基,其他的一切事情就都好辦,學習也不再是很困難的事情了。這也正是我引經據典,反覆申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的原因之所在。

當然,“為自己學”這樣的說法,拋開老師是否負責任,就單純從培養學生的目標而言,也很容易被扣帽子,覺得這樣教育學生,氣量太小,格局不夠宏大,是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事實上,並不是“為自己學”就一定會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涉及到一個把“自己”定位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在後面有關教學生做人的道理的部分會進一步論述,這裡不再囉嗦。

“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是自己的事的觀念”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真難。

因為很多學生已經習慣於被老師或家長推著走,牽著走,甚至是抱著走。但當我一旦打定主意,要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就是要“雖千萬人吾往矣”了。

於是就有了初一初二的成績的慘不忍睹,隨之而來的就有了一系列的與現實的衝撞,但“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在和學生博弈的過程中,我最終佔了上風,他們漸漸發現,如果自己不努力,老師是真不著急,於是,慢慢地大多數學生知道該自己努力了,不再像原來那樣“等、靠、要”,老師要求我做什麼我就學點什麼,老師不強制要求就拖延著不做。

我深信,這種“學習是自己的事”的觀念的樹立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水寒說語文”,提供更多更好文章,留言和作者互動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