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初中老師關注的辦法只有兩招:要麼成績太好,要麼成績太差

六年級進入初中,大家都重新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幾乎每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師額外的關注,然而,每一科的任課老師幾乎都帶著四五個班的學生,算下來將近200多名學生。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的“150定律”指出,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對於一個老師來說,除去TA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能夠全身心關注的學生人數將遠遠低於148,換句話來講,兩百多名新生能夠被老師長期關注的可能不到三分之一。

基於這樣的現狀,學生進入新的環境裡,怎麼樣才能引起老師的關注、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傾斜呢?有著15年辦學經驗的家家樂學校校長張立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得到老師關注的辦法只有兩招,要麼孩子成績太好,要麼就是成績太差!

是的,在常規中小學裡,一個班級的學生情況,開學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漸漸呈現出紡錘形,即:有一小撮學生成績特別拔尖,另外一小撮學生成績永遠是拖班級後腿,大部分學生成績處於中等水平(與整個學校的平均水平持平)。所以,老師會對成績特別拔尖的和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予以額外的關注。成績特別拔尖的學生將成為班級所有學生學習的榜樣,而成績特別差的學生就成了整個班級的“短板”(注: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鼓勵成績中等水平的學生努力向第一名、第二名看齊,幫助成績倒數第一、倒數第二的學生提高成績從而提高整個班級平均分……

初中三年,最關鍵的不是初三而是初一。如果一進去就成績非常好,贏得老師關注的同時,自然也就贏得了同學的特別青睞,因此,在初一年級取得好成績,也是迅速結交到新朋友的好辦法。對於學生個人來說,進到新的環境,就被貼上“好學生”的標籤,整個初中階段都將處於“好學生”的心理暗示中,嚴格以“好學生”的標準自律,到了初二、初三年級成績下滑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得到老師關注的辦法只有兩招,要麼孩子成績太好,要麼就是成績太差!”這一觀點,你是否認同呢?

【家家樂教育,每一步與精英同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