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開州區司法局積極探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法治、德治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律與道德的融合、法治與德治的並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4月8日,重慶市開州區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姚光富一行到白橋鎮與當地黨委政府進行座談,探索在鄉村振興中的法治、德治實踐。

姚光富指出,社會治理應堅持公正道德原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應該是融合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同時還要考慮脫貧攻堅過後、奔小康後鄉村振興如何來實施德治、法治實踐。區司法局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司法所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中探索法治、德治相融之徑,探索社會治理的簡潔化。

姚光富建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鄉村振興,既要援之以手,又要援之以道。村民自治小組、村民自治委員會在黨組織領導下,創建村、社兩級“德業評導委員會”,培選村級5~7名賢良,社級3~5名賢良,組成“德業評導委員會”,每一評導委員會中必須有一名以上的黨員,定期或不定期對每個村居民、每一個家庭孝老尊親、移風易俗、遵守公序良俗、民法規範、社會公德、誠實守信、扶困濟貧、助人為樂、接受幫扶、創業致富、回報社會等進行評導、獎勵,對違反常倫、懶惰自私、違反道德規範、民法規範、公序良俗的進行評導、懲戒、譴責。在村級“德業評導委員會”建立“德業銀行”。德有合德、無德、失德,“德業評導委員會”對居民的言行進行評導,言行德合者德業分值為正數,言行無德者德業分值為0,言行失德者德業分值為負數;自力奮鬥者德業分值為正數;勞動付出價值大於索取報酬價值者,德業分值為正數,勞動付出價值小於索取報酬價值者,德業分值為負數;受助受惠者德業分值為負數,回報社會德業分值為正數。對形成的數據放入村(居)公共網絡,放入大數據“雲”端,供公眾查評和自我考量。對好的起到表彰作用,不好的起到祛邪扶正作用。認真做到在評導中不斷傳遞公正與善良等做人的老道理,“舉頭三尺有‘業雲’,你看因果放過誰”的科學規律,和積善成德、厚德載物的價值追求,以形塑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建立起適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適宜於鄉村社會可信仰、可敬畏的精神家園。

姚光富建議,在白橋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在白橋試點,探索建立鄉村普法教育責任制和工作機制,鄉村民意表達信訪機制,鄉村法治宣傳、法律諮詢、法律援助為主體的法律服務機制,選用鄉賢化解矛盾糾紛的人民調解機制,對違反常倫(大規範)的懲戒和違反道德規範的譴責機制,新風尚、新概念、新理念、新價值傳遞培育機制融為一體的物理空間、網絡空間及工作架構。探索機構治理簡潔化,將司法所、綜治辦、信訪辦、人民調解委員會、德業評導委員會整合在一起,建立法治與德治相融合的物理平臺,選用鄉賢,組成鄉村治理建設共同體,既發揮合法性權威的力量,又發揮傳統性權威的力量,在鄉村普法教育、法律服務、人民調解中,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法治信仰,引導信訪走人民調解和法治的道路。

姚光富要求,白橋司法所所長要在白橋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起草將司法所、綜治辦、信訪辦、人民調解委員會、德業評導委員會整合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可操作性方案,方案要寫清楚整合依據、人員組成、職能職責、經費保障、考評辦法。方案出臺後,由司法局和白橋鎮黨委政府聯合發文,成立白橋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由白橋司法所所長任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主任。同時要求踏踏實實做出效果,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及下一步機構改革做前瞻性的探索。

座談會本著社會治理的公正道德原則和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通報了由司法局引入訴訟程序的白橋鎮中柏村124戶村民230畝土地流轉糾紛案件的進展情況,研究了柏大村70餘戶村民800畝林地糾紛案件。對白橋鎮三起不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案件研究制定了可行性方案。司法局辦公室主任、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基層科副科長、白橋司法所所長,白橋鎮黨委書記、鎮長、派出所所長等人參加了座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