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公司和藥廠牽手,能否刺激基因區塊鏈HGBC發展?

基因檢測公司和藥廠牽手,能否刺激基因區塊鏈HGBC發展?

這兩天,基因圈裡傳來了一條引人矚目的新聞:醫藥企業葛蘭素史克(GSK)與消費者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宣佈達成4年獨家合作,將利用人類遺傳學信息研發創新療法。GSK同時將對23andMe進行3億美元的股權投資。

對於行業內玩家來說,基因檢測公司和藥廠合作,將帶來怎樣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合作之下產生數據的用戶能獲利嗎?

首先來了解下這兩大合作方。公開資料顯示,23andMe是一家DNA檢測公司,模式是採取用戶的口水樣本,進行基因檢測,最終給用戶產出報告。從它們的業務模式來看,它們手中是會掌握著大量的用戶基因數據,而GSK肯定也是看上了這一點才選擇與其合作並以股權的形式加進來。

那麼GSK是一個什麼量級的企業呢?

GSK的中文名字是葛蘭素史克,一家英國的製藥公司,全球性企業,一年產藥品40億盒。這就意味著,在全球60億人口當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用過這家藥廠的藥物。

一家是檢測公司,一家是製藥企業,只有相互有利,才能達成合作。此次這兩家企業的合作,主要是23andMe大體量的基因檢測數據,能夠幫助GSK降低研究新藥的成本,提升效率。具體而言,在媒體上也能找到此次合作的主要內容:

  • 改善新藥靶點的選擇,帶來更安全、更精準的新藥。在這一領域,遺傳學數據能極大地改善我們對疾病背後通路與機制的認識,支持靶向療法的設計與開發。
  • 助力對患者亞組的鑑定與選擇。有80%的23andMe用戶同意將其遺傳數據用於研究,這些大規模的數據有望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找到更有可能從治療中受益的患者。
  • 更有效地招募臨床試驗患者。通過尋找到帶有特定遺傳學特徵的患者亞組,我們能加速他們進入臨床試驗的進程,縮短臨床開發週期。

乍一看,這件事,對我們普通人來講是好事,誰能不生個病呢?肯定藥物越多越精,越好了。

但是,一般人看不到的是,基因數據背後的巨大利益。

基因檢測公司和藥廠牽手,能否刺激基因區塊鏈HGBC發展?

在2015年的時候,23andMe通過出售3000個帕金森病人的基因數據,就獲利6000萬美元,但這些錢全都進了23andMe的口袋,這3000個人一毛沒得。曾有人估算過,一個人全基因組數據在市場上的價值超過25萬美元。這就是說,此次23andMe和GSK的合作中,23andMe又即將獲取鉅額利潤,但是這個鉅額利潤和產生這些基因數據的個人用戶,並沒什麼關係。

掙得盆滿缽滿的是23andMe,個人用戶不僅無法獲利,還要掏錢給23andMe,購買他們的檢測服務。

如果你是23andMe的用戶,發現自己掏錢做完基因檢測之後,數據被檢測公司賣了,對方數錢數到手抽筋,跟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你生不生氣?

但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你的基因數據沒有被確權,如果確權下來,那麼天上地下全宇宙,就知道這個數據的所有者是你,任何人想要使用你的數據,都需要爭取你的同意,否則的話,就是偷、是盜、是違法。最重要的是,確權之後的數據從技術角度來說,被拿到的可能性很低,即使拿到也是加密的無法解析。

去哪兒確權呢?如何實現確權呢?

HGBC基因價值生態鏈,正是為解決此問題而出現的。HGBC基因價值生態鏈,是以用戶為核心,項目方,服務方,三者共存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HGBC採取區塊鏈的技術幫助用戶確權基因數據,確權完成後,每一位用戶會收到專屬於自己的私鑰,從此可以在平臺上掌握自身數據的調用權。調用具體是指兩方面,買和賣。

買,指的是用戶去購買和基因數據相關的服務,比如說祖源分析、解讀報告以及健康管理。

賣,指的是用戶把自己的基因數據提供給需要數據的第三方機構,比如GSK這類藥企,這樣一來,藥企所支付的報酬就直接到達了用戶手中,避免掉了中間商獲利,而用戶不知的情況。

許多用戶會關心,個人隱私怎麼辦?

在HGBC的平臺上,用戶的數據都是脫敏之後的數據,本來區塊鏈技術就具有匿名性,這就是說,需要數據的項目方,只能看到你的數據,對應不到你的法人身份。

在HGBC生態系統中,用戶的基因數據確權還能夠獲得獎勵,這個獎勵是平臺積分,而且,用戶參與的項目越多,所獲得的積分就越多。積分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能夠流通,有購買服務的作用。

如果你想避免自己的基因數據被檢測公司拿去賣錢自己還不知道。

如果你想獲得除了工資、利息之外的低風險收益。

如果你想健康管理和收益並行。

來HGBC,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HGBC千人計劃全基因組檢測,此時購買,除了確權之外,還能獲得150的算力和3W積分的獎勵,可先下載APP達爾文星球體驗感受。

基因檢測公司和藥廠牽手,能否刺激基因區塊鏈HGBC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