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鏡台山,訪金光寺,我聆聽暮鼓晨鐘的迴響

編者按:如今雖是夏日炎炎,但作者給我們分享了和煦的春光,靈動的暢想,自在的遊訪以及修行的方向……

遊鏡臺山,訪金光寺,我聆聽暮鼓晨鐘的迴響

陽春三月的一天,風和日麗。清晨,我沿著鏡臺山曲徑而上,越到高處視野愈加開闊。鏡臺山是天然的氧吧,空氣清新潔淨,置身其中,清爽自在。

此時,天空呈現明媚的湛藍色,纖塵不染。不知名的鳥兒結伴歡鳴掠過。它們靈動翱翔的姿態,讓人感到在碧空的逍遙與暢快。

鏡臺山海拔246米,遠離都市的喧囂與繁華,默默佇立在福建寧德市城區一隅,是俯瞰全城的最佳觀景點,登頂眺望,城市風貌盡收眼底。山中人文景觀較多,文化的積澱,為境台山增添了不俗的內涵!

遊鏡臺山,訪金光寺,我聆聽暮鼓晨鐘的迴響

不知從何時起,鏡臺山融入我的生活。閒暇之餘,總喜歡到山中走走看看,親近自然,聆聽靈魂深處的寧靜。

山間小道的兩旁林立著一些青竹,身姿秀頎,優雅清靈,青翠欲滴的色調也十分養眼,宛如身著綠輕紗的林中仙子,在和煦的春風裡婷婷玉立。它們正貪婪地汲取大自然的陽光雨露等精華,卯足勁向上生長,親近藍天!

山中綠樹成蔭,芳草萋萋,清新質樸的山花競相開放,有粉白的,淺藍的,淡紫的,嫩黃的,暗紅的……好似嬌羞的少女在清風中低吟淺唱,為盎然的春光平添了幾分姿彩。

此外,山中寺院林立,肅穆莊嚴,而給我印象最深是金光寺。

遊鏡臺山,訪金光寺,我聆聽暮鼓晨鐘的迴響

金光寺原名寧川寺,始建於唐初,迄今已有1368年的歷史。在某次修繕中,上空凸現佛光,普照全寺,故更名為金光寺。在千年的歲月裡,金光寺曾毀於戰火,後雖有修葺,無奈動亂頻繁,寶剎傾頹,殿宇泯沒,僅留下遺址。直至20世紀80年代有識之士倡建恢復,幾經擴展,現如今金光寺已頗具規模,香火日盛。

曾幾何時,在暮鼓晨鐘裡,聆聽出家師唱誦古樸醇厚的梵文經典,清雅悠然的格調讓人忘卻塵世的煩憂,也使身心得到舒展。耳濡目染下,我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因學識淺薄,無法深入理解佛教經典,參閱現代一些佛書卻覺得空洞無趣,不知所云。故真心發願祈請佛菩薩讓我明瞭真實的佛法。

遊鏡臺山,訪金光寺,我聆聽暮鼓晨鐘的迴響

一年後機緣成熟,可謂心想事成。我獲悉南無本初報身佛真身降世,光明聖潔,大慈大悲無私利益一切眾生,為眾生宣說無上圓滿的如來正法。佛法的偉大和一系列真實不虛的聖蹟公案令我深深震撼!佛法闡述的是因果,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由此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所在——修行學佛修法,並確立此生永恆不變的追求目標——成就解脫!這段難以忘懷的經歷,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烙印,彷彿是在孤寂的沙漠中尋找到綠洲,生活煥然一新!

沿著石階路,我到達山頂。一座石壘的方形高臺躍入眼簾,中豎擎柱,有“山字型”石鏡置於其上。石鏡正反兩面分別鐫刻日月兩字,合一即“明”字,臺四周鑲嵌有正楷繁體“萬古長明”四個字。意味著日月山川,亙古不息,又蘊含明鏡高懸,立鏡鑑人的寓意。這正是鏡臺山名的由來。

經考證,鏡臺所處位置就是兩度列入“寧川十景”,北宋乾德年間所建的育英塔基址,這座歷史名塔,亦難逃劫數,早已湮滅在歲月的風塵裡。俯視新城區鱗次櫛比的建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由令人感慨:故地難覓,已是過往,滄海桑田,人間鉅變!

遊鏡臺山,訪金光寺,我聆聽暮鼓晨鐘的迴響

變化是不變的主題,無常是世界的真相。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沐浴在春光裡,也迎來人生的春天,走上學佛修行,追求真理的光明之路,生命變得更加豐盈飽滿。萬劫千生得此身,須知先世種來因,此生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

又到離別的時候,回看鏡臺山,這裡的一切生機盎然,美好祥和,明媚了我的眼,亦溫暖著我的心。

別了,鏡臺山,來年我一定會再來!

文/竹影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