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該如何做?

古人說三十而立,事實上,想要在20-30歲實現財務自由,需要從1-30歲不間斷的努力。在20幾歲的年紀,面臨著成家、立業、贍養父母,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想要讓自己擁有一大把金錢,把自己從困難重重中解脫出來,“一切用錢解決”,好讓人生看上去“沒那麼難”,合理又不合理。

合理的是,這是每一個這個年紀的年輕人都會有的對金錢的憧憬和幻想,尤其是在如今大環境潮起潮落的情況下,幻想一夜暴富的人,和一夜暴富的人,比比皆是,那麼30歲前實現財富自由又該如何做呢?

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該如何做?

財務自由這事

越早想越好

我上初中的時候,鼓樓還是個賣遊戲機的集散地。那個年代,遊戲卡帶靠租借,遊戲盜版盤都要30塊錢。很少有父母會給孩子買遊戲機,更別說花個大幾千讓你遊戲機全機種制霸了...

從父母和同學那裡連騙帶哄,初中時我湊了第一桶本錢,他們是我最早的投資人。

我並沒直接花掉,而是向同齡人甚至比我大的人兜售了次世代遊戲主機 —— 初代Sony Play Station。

而我在學校以學生會活動名義倒賣遊戲機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兒,畢竟校刊就是我做的,而且直接拿遊戲當封面。

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該如何做?

原裝任天堂FC紅白機

我的第一筆錢就是這麼賺的,不在於有多少本錢,而在於我那時候已經在思考財務自由的問題。而且,我也自己搞到了第一筆天使投資的本錢。

2000年左右我開始帶著「電子海洛因」的標籤和家人的反對,做國外遊戲的開發、移植和引進。當時做遊戲的都是愛玩的人,20年前大家還基本不知道互聯網,遊戲更是新鮮玩意兒。

用現在的話說,趕上了時代的風口。

一個遊戲漢化的程序我大概幾天搞定,就不發愁接下來幾個月的吃喝,如果出了相關的書和電子出版物還有版稅拿,後來乾脆邊讀大學邊在遊戲公司上班,再後來買了人生第一套房子。

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該如何做?

當時的日本進口玩具模型,現在還在我辦公室擺著

美國S&D Advisor財務顧問公司創辦人,「Money for Life - 錢為人生」作者Robert Sheard(羅柏特・薛爾德)也曾精準描述過財務自由的年輕人:

「他們用一半的人生,專心做自己童年來就想做的事,卻從不必擔心錢;但,這卻得從前半生就開始規劃。」

如果我像身邊人一樣,大學畢業後才考慮工作掙錢的事,可能現在也沒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

想要達到財務自由

得有遠超他人的眼光

大家知道我喜歡喝酒,就算我買威士忌,也一定要了解什麼儲量是稀缺的,什麼樣的選品有價值。

我花300萬日元買兩瓶山崎50年,不僅僅是因為我喜歡,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它值這個價。這瓶酒今天漲到80萬人民幣,我一點都不意外。

再說買房這件事。

北京年輕人拼死拼活,在燕郊買一棟兩居室,就算往外出租也就月入三四千塊錢。但如果你用燕郊買房的同等價格,去東京、新宿置辦一套房屋,再以民宿的形式出租,收益會是每個月2 - 3萬人民幣。

在當下「北京周邊買套房都是成功人士」的社會認知標準裡,和朋友聊天,人家問你在哪裡有房子,你說「我在東京、在新宿、在銀座有套房」,絕對比「我在燕郊買的房」體面多了。

這件事很多人不知道,但我知道,所以我20歲能財務自由,其他人只能是通州名媛、昌平名媛、燕郊名媛。

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該如何做?

在日本後續投資了不動產

當年我身邊有4個念大學的小夥伴,因為愛好做了個網站,幾年已經有了百億估值,現在已經開始投資產業鏈裡志趣相投的同好了。

我還有一個真正白手起家的朋友,現在20多歲,就是看準了民宿的機會,幫持有房產但懶得打理的人們管理出租民宿。兩年時間從十幾套房子,到現在管理超過800套民宿。

假設一套合規民宿出租價格是3萬塊/月,民宿收入20%-30%作為他的管理費,那800套是什麼概念?

如今很多同行創業者都是他原來的員工。只是行業新人們還在摸石頭過河,他已經開始琢磨把這筆小買賣包裝成好故事,賣給行業大鱷繼續下一輪戰略利好或者定向增發了。

說這故事的目的,只是想告訴各位:20多歲的年輕人不是沒有財務自由的機會,只是缺少追尋財務自由的眼光。

如果期待靠著每個月的死工資不做任何計劃,實現財務自由,幾乎很難實現。

那麼如何鍛鍊自己的眼光,就是一個核心問題。

想鍛鍊眼光

必須有相應的知識和方法

我有個習慣,買任何東西之前都喜歡琢磨一下為什麼會這樣,繼續用民宿舉例子,在投資上我絕不會隨便拍腦門就決定在哪裡買套房子。

那時我經常和朋友溝通如何財富保值和增值的方法,比如投資旅遊房產、經營民宿、酒店,還專門研究民宿管理業務,對比了很多國家的房屋租售比和Airbnb的入住率,發現日本是最有機會的國家。

然後我們又專門收集了日本多數區域2年Airbnb的大數據 ——

只要你給我房子地址,我就能知道附近所有Airbnb上的房子的入住率,平均價格收益,換句話說我知道這個房子能賺多少錢...

但一般個人投資者是不太可能具備這樣的能力。

比如我在日本表參道的房子,掛在Airbnb一晚上旺季兩千多人民幣,蘋果現任某高管來日本私人旅行就住的這套,溜達出去三分鐘就能到表參道的Apple Store。牌照符合法律法規,管理公司也是可以控制的。

根據附近房屋經營狀況入住率測算的結果

就算差一點的房子,一年也有個300萬日幣的收入,足夠支持一箇中產階級全年的旅行基本支出。

房子購置裝修總價還不如北京一個廁所,但日本房子遠比國內租售比好得多,而且足夠品質好,裝修好就有人借來拍雜誌廣告片,長租收益大概在5%左右。

說到底,這依然是一個知識決定視野,讀書改變命運的時代。

懂得掙錢的本質,你才能明白這個世界在怎麼運轉,哪些錢你能掙,哪些錢你不能掙。

我從來不看任何勵志成功學暢銷書,但《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鄰家的百萬富翁)這本書我向很多人推薦過,尤其20多歲的年輕人。

這本書其實是個富人研究報告,比如第二章「你對富人的所有看法都是錯誤的」,就在告訴你有錢人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

調查表明只有5.7%的百萬富翁花1000美元以上買衣服。這和大眾認知裡「富翁 = 香車寶馬、遊艇豪宅」的概念完全不同。

很多靠自我努力致富的百萬富翁有一個共同概念 —— 他們永遠不再遍地都是富人的社區中居住生活,這也和人們的普遍認知相反。

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該如何做?

而多數20歲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不懂金融的本質,不懂如何用錢生錢。相反,腦子裡只知道拿一份工資。

人民幣每年貶值速度14%(不知道怎麼算?一會兒推薦本書給你),想一想,有幾個人敢說自己的收入增速能一直超過這個數值?

這本書是英國人寫的《花旗銀行引領您構築個人財富》,中文譯名很土老帽,卻值得一看,它會告訴你一些常識,什麼是高低風險投資,什麼是金融。

最近我還在讀的一本書叫《原則》,作者Ray Dalio(雷・達里奧)是掌管著160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教父。達里奧說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犯錯者」,英文叫「Professional mistake maker」。

說白了,就是以專業的態度,對待我們犯過的錯誤。人生和事業的路很長,免不了要犯各種錯。

在達里奧看來,我們對待錯誤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未來的人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進步,還是螺旋式下降走向失敗和滅亡。

關鍵問題,就是把想法從「我是對的」轉變為「我怎麼才知道我是對的」開始。

財務自由是一輩子的事,財務自由永遠不表示你可以不幹活,吃一輩子。當你的知識結構不足以進步,不能持續收入時,很快就趕不上時間的腳步。

35歲投簡歷投不出去,發現自己就是一顆螺絲釘,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

那時候你再思考這個問題?完犢子了。

在東京買兩套房,哪買?

啥價格合適?

誰替你打理?

對方承諾收益嗎?

你看過他管理的其它房屋民宿的成本損益表嗎?

每個月賺2萬3萬,你就能不工作?

那等你老了,貨幣貶值了,怎麼辦?

我有個做遊戲的哥們,90年代最早一批做互聯網的元老了,他說他現在生活的目標就是退休。

但你要知道,退休之後一天花40塊,還是花4000塊,生活絕對是完全不一樣。而且你還要有夠厚的老底,用來對抗突發疾病、災害、動亂等種種風險。

所以在我看來,財務自由,其實是每個人花一生去研究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