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澎湃「中國芯」 稅收能否「撥千斤」

打造澎湃“中国芯” 税收能否“拨千斤”

沸沸揚揚的“中興事件”,引發社會公眾對“中國芯”的持續關注和熱議。那麼,強壯“中國芯”,稅收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日前走訪了多家集成電路企業,探究背後的答案。

打造澎湃“中国芯” 税收能否“拨千斤”

CFP 圖

1

現實:中國一直在追趕

從稅收視角看,那些真正實現了重大突破的制“芯”企業,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既是享受稅收優惠的大戶,也是貢獻稅收的大戶。

北京智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芯微電子)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在公司展示廳,工作人員拿起一片晶圓向記者介紹道:“這是一片未切割的8英寸晶圓,上面有9600枚芯片。”

小小的芯片,蘊含著長長的產業鏈,簡要來說,主要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原材料、設備和EDA工具軟件六大核心領域。透視這六個領域,大致可以看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面貌。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中國發展最成熟的是封裝測試,芯片設計和製造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而材料、設備和EDA工具軟件,則面臨著“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俗稱芯片行業的集成電路產業,其重要性可以用“工業糧食”來形容。從手機、電腦到汽車、飛機,芯片無處不在。然而,集成電路產業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痛點”之一。據統計,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601.4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932.6億美元,已連續幾年成為我國最大的進口產品。同時,中興事件警示我們,沒有強大的“中國芯”,中國經濟將在很多方面受制於人。

智芯微電子技術總監張海峰告訴記者,儘管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較晚,存在不少發展難題,但在國家多年來推行的包括稅收在內的多項政策支持下,已初步完成了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構建,一批企業脫穎而出——在消費類芯片方面,湧現出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企業;在工控類芯片方面,以智芯微電子為代表的企業快速崛起。“與我2001年畢業入行時相比,現在的情況已大為改觀,產業已經出現單點突破。我對‘中國芯’的未來非常看好。”張海峰說。

同樣位於海淀區的紫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集團)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紫光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在芯片設計和製造上有了一定積累,這兩個領域成為“中國芯”崛起的最大機遇。以紫光集團為代表的多家企業,正藉助5G、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奮起直追。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企業也開始進軍芯片產業,成為“中國芯”的一股新勢力。過去4個月以來,為滿足AI產業的發展需要,阿里、雲知聲、出門問問、Rokid和百度等公司相繼發佈了自己的AI芯片。其中,阿里更是頻頻出手併購或投資芯片企業。

在7月24日舉行的2018年上半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佈會上,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黃利斌表示,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的銷售額達到5600億元,與2012年相比翻了一番多。近3年來全行業的年投資額均超過了1000億元,是2012年的2倍多。

集成電路行業的快速發展與稅收密切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稅收視角看,那些真正實現了重大突破的制“芯”企業,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既是享受稅收優惠的大戶,也是貢獻稅收的大戶。一方面,為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那些真正重視創新的企業很容易符合享受稅收優惠的條件;另一方面,集成電路作為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會貢獻較多的稅收,而且增長很快。

2

體會:稅收優惠有作用

業內人士的一個共識是,打造澎湃“中國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稅收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既不能放大稅收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其“四兩撥千斤”的價值。

記者採訪的多家企業負責人均表示,隨著國家對芯片研發的重視,相關的稅收優惠力度也不斷加大,有力促進了芯片企業的發展。

前不久,稅收政策在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再次發力。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出《關於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27號),自2018年1月1日起,符合相關條件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可享受“五免五減半”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業內人士表示,本次集成電路稅收優惠是對之前政策到期後的延續,激起了市場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良好預期。

近年來,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頻獲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在流轉稅方面,集成電路生產企業進口自用生產性原材料、消耗品、淨化室專用建築材料、配套系統以及集成電路生產設備零配件等,可以享受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優惠;在所得稅方面,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可以享受“兩免三減半”優惠。一些對技術要求高或是投資達到一定金額以上,且經營期滿足年限條件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可以享受“五免五減半”優惠,國家規劃佈局內的重點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還可減按1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等。

業內人士的一個共識是,打造澎湃“中國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稅收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既不能放大稅收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其“四兩撥千斤”的價值。紫光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優惠政策為例,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公司在投資建設初期,涉及大量進口機器設備的採購,國家給予了部分設備進口關稅免稅和增值稅留抵退稅的優惠,給了企業非常大的幫助。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稅收政策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這一點獲得了企業的紛紛點贊。某集成電路企業的一位財會人員告訴記者,2011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出《關於退還集成電路企業採購設備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的通知》(財稅〔2011〕107號),准予退還國家批准的集成電路重大項目企業因購進設備形成的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的資金佔用問題。但是,政策實行過程中,一些企業卻由此增加了相應的附加稅。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國家稅務總局積極展開調研,充分掌握情況,與財政部共同發佈了《關於集成電路企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有關城市維護建設稅 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17號),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讓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稅收優惠。

多位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集成電路是典型的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產業,其發展所需的資金量異常龐大。資金保障對集成電路企業來說,是最基本、最關鍵的問題。而稅收優惠政策在幫助集成電路企業解決資金難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智芯微電子總會計師賀成功說:“近5年來,企業因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節約了不少資金。我們用這些資金買設備、招人才、搞研發,提升了創新實力,促進了企業發展,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3

期待:未來還有大空間

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需要一個過程。稅收政策通過不斷調整完善,可以持續釋放強勁推動力。

在“中國芯”持續成長崛起的道路上,相關企業和專家都希望,未來稅收政策還可以有調整的空間。

中國財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曹明星認為,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事關我國產業升級,對未來產業形態和經濟格局的形成意義重大,國家對其進行扶持是應當的,也是必需的。在他看來,國家在集成電路產業的稅收優惠或稅式支出方面還大有可為——可以從集成電路產業特點和發展規律出發,在不斷調整和完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過程中,持續提升政策針對性,釋放長期能量。

根據記者採訪情況來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受到集成電路企業的廣泛關注。賀成功建議,進一步提高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比例。有多年從業經驗的胡先生告訴記者,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面臨技術功底較差、生產成本較高等問題,產業鏈在許多關鍵環節還比較薄弱,要取得突破非一日之功,一些關鍵性、基礎性的技術研發,至少要沉澱10年以上。因此,如能針對集成電路產業特點,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比例,企業無疑將有更多資金投入到研發創新中,從而加快前進步伐,早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實現“彎道超車”。

一家集成電路製造企業的會計部經理向記者表示,集成電路製造企業設備折舊的成本和持續研發的成本在總成本中佔比較高,5年的虧損彌補期“有些不夠用”。對於新投資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來說,在折舊成本沒有攤銷完的前提下參與國際競爭,缺乏優勢。

記者瞭解到,今年7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出《關於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的通知》(財稅〔2018〕76號),自2018年1月1日起,獲得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資格的企業,其具備資格年度之前5個年度發生的尚未彌補完的虧損,准予結轉以後年度彌補,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

該項政策的出臺,讓一些集成電路企業享受到利好。然而,採訪中,一些業內人士表示,該政策並非針對集成電路產業,在延長時間、方法和範圍上,與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特點還有不契合之處。如果能從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律出發,考慮延長虧損彌補期,相信將發揮稅收政策更強的導向作用,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

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大多針對集成電路設計和生產領域,要實現“中國芯”的強大,不能只靠某個單一領域的發展,而需要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產業鏈上下游環環相扣,要在緊密協作中形成合力,因此希望擴大稅收優惠政策的普及範圍,助力產業實現整體突破。

如前所述,設備是“中國芯”被“卡脖子”的關鍵難題之一。據瞭解,目前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國產芯片生產設備的市場佔有率僅為3%——5%。一家芯片設備製造企業財務總監告訴記者,目前專門針對集成電路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並不包含芯片設備,對於設備企業來說,稅收的助力作用還有待發揮。他說:“芯片的產業鏈條太長了,如果稅收優惠政策擴展到設備,那還要不要擴展到原材料?要不要再擴展到上游的零部件生產商?這涉及整個產業鏈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對此,曹明星分析,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需要一個過程。稅收政策通過不斷調整完善,可以持續釋放強勁推動力。稅收優惠政策如果向產業鏈擴大支持範圍的同時,還需加強監管,讓那些真正有實力、真正做事情的企業獲得扶持。

談及未來,賀成功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不能一蹴而就,我們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相信在持續攻關、不斷前行的路上,稅收支持將會促進‘中國芯’更好地成長。”

鏈接

集成電路=芯片?

集成電路與芯片這兩個詞語經常混合使用,兩者基本上是一個概念。“芯片”一般是集成電路的俗稱,比較形象;而“集成電路”在官方說法中比較常見。

集成電路又稱“微電路”“微芯片”,指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佈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

芯片也可以稱為“微電路”“微芯片”,指內含集成電路的硅片,是集成電路的載體,也是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後的最終成果,體積很小,常常搭載在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上使用。

實習記者 李雨柔 康曉博 通訊員 邢宇光 周益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