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編者按】今年的驚蟄是2018年03月05日,星期一。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桃始華(《呂氏春秋》作桃李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百科|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卷》(元)吳澄撰 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學海類編本(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百科|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卷》(元)吳澄撰 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六安晁氏排印本(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驚蟄的習俗

百科|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祭白虎化解是非

在民間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若有人衝撞了白虎,則在這年之內,會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百科|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祭白虎

驚蟄吃梨

關於驚蟄吃梨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一是因為驚蟄代表著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人們除了需要注意防寒保暖,還需警惕因氣候乾燥引起的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說法之二是流傳在祁縣民間的一則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從中贏利,時日長了有了積蓄,就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渠家第十四代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百科|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驚蟄吃梨

說法之二是由於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蒙鼓皮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百科|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蒙鼓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