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东西方两种认知体系的不同?

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的知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知识,如,历史、政治、文学等,这些知识都和人有关,一般我们称之为人文科学类的知识,另外一种以人的活动和思维以外的自然为主的知识,如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等,一般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类的知识,这个范畴内的对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没有人的话,它依然存在。

中国古代的知识总体来说大多属于人文类的知识,缺少实证

东方或者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文类的知识更多些,中国古人几乎从来都不把追求纯粹的知识作为人生的理想。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所以,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学。由于中国的古人们很少琢磨事物的自然属性,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识是一种感性的人文类的知识,即使有,也是从主观臆想的角度去琢磨,如庄子站在岸上来揣测水里的鱼儿快乐与否,王阳明凭空“格”竹子试图了解竹子的内部结构。

中西医之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东西方两种认知体系的不同?

其次,我们不得不提到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那么,什么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

为了更直观的说明问题,我们通过这张照片来提一个问题,然后来研究这个问题。

中西医之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东西方两种认知体系的不同?

  • 这棵树木为什么如此的坚强?是什么原因让它在悬崖绝壁上生存下来的?

答案A:因为这棵树拥有超乎寻常的毅力,当树下定了决心要想成长,哪怕在绝处也能逢生,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活出自己的模样,绽放生命的奇迹!我们必须对这棵树的精神进行赞美!

答案B:生长在石缝里的树,根部能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它的根能够牢牢抓住岩石,抵抗了狂风的摧残,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树的根穿入坚如钢铁的岩石里面了,这是大自然界中普通的现象,不必惊讶。

那么,我们能说A和B的答案谁对谁错吗?当然不能,一个是“语文”角度回答,一个是从“生物学”角度来回答。如果从生物学角度看,A答案显然是简直胡说八道,树是一种植物,根本没大脑,哪里来的什么“毅力”。

从哲学上来看,显然,A观点属于唯心主义,B观点属于唯物主义,那么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呢?争论下去有意义吗?其实也有,关键看从什么角度来争论。

很明显,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医带有很多答案A一类的特征,中医界自己也承认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从知识分类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属于人文科学,且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当然,中医历史上不是没有“实证”时期,清朝有位叫王清任的中医,在一场瘟疫后,大胆的对死尸进行了解刨,发现了古代中医,包括《黄帝内经》的很多错误之处,并写了一本《医林改错》,书中很多地方远超过当时的西医的解剖学,遗憾的是被当时的中医界骂为“遗毒”,郁郁而终。

中西医之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东西方两种认知体系的不同?

最后这两种认知体系到底能不能对话或者相互融合呢?这两种认知体系到底有没对错之分呢?

答案是不能,人文属性和自然属性本身就是人们在站在两种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不同的事物,根本就不可能对话融合这两种认知体系更没有没有谁对谁错

中医和西医缺乏很多的共识,即对一个概念、定义双方的理解很少有一样的,如果没有前提共识,根本就没法融合。不少人提出把中医纳入科学体系,其实根本就不可能,这两者本身就是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方如何把另外一方纳入其中呢?中西医之争的根源在于两种认知体系的不同,如果继续上升到哲学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

如果你非要问,中医和西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谁对谁错,这些个问题,我想,如果你对哲学有一定的了解,你应该知道,也应该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这个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绝对的真与假……


相关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