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要知道,這“秋凍”也是有“原則”的。

夏秋交替,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氣溫偏高,氣候變化比較平緩。

此時,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適當“凍一凍”,是有益健康的。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但晚秋時節,寒露之後,不宜再“秋凍”,否則會適得其反。

那麼,夏秋交替,要“秋凍”,有哪些地方不能“凍”呢?

一起來看看吧!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莫忽視

部位1:脖子

夏秋交替,還處於三伏之中,還有高溫難耐的“秋老虎”,此時,很多人,依然是離不開空調的,但是,切記,脖子不能受涼,更不能直對空調。

一旦脖子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所以,初秋時節,要“秋凍”,也要保護好脖子,切莫使脖子受涼了!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部位2:頭部

秋季頭部不宜受涼,尤其,不宜晨起洗頭,這樣頭部易受風寒。

頭為“諸陽之匯”,若頭部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大部,神經血管供血受影響,引起頭痛,如,女性經期神經性頭痛,便是氣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

入秋大風時,可戴頂帽子,給頭部“保暖”;洗頭時,用比平時熱一點的水,洗後及時吹乾。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部位3: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不宜受涼!

寒氣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有肩頸疼痛者,在天氣變冷時,更要注意肩部保暖,不要穿露背裝,最好還要圍個披肩睡覺。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部位4:腹部

很多女性,為了漂亮,常常忽略了腹部的保暖。

肚臍比較薄弱,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易受寒邪侵襲,危害健康。

秋季早晚的溫差相對較大,到了夜間氣溫很低,肚臍周圍,如果沒有做好保暖的話,很容易讓寒氣侵襲,這樣直接影響的就是腸胃。

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

所以,秋凍也要做好腹部保暖,睡覺時,用毛巾蓋著腹部或圍上腹圍。

夏秋交替,女性最好少穿露臍裝、低腰褲,做好腹部保暖。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部位5:雙腳

所謂“寒從腳下起”,腳部寒,則全身寒,機體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虛而入

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

腳可以說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本身就皮膚薄,脂肪少,很容易受到寒涼侵襲,所以,足部千萬是不能凍的,還要捂著。

入秋後,應穿長褲和常襪,少穿短褲、短裙。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夏末秋初,要“秋凍”,4類人“凍不得”!

第一類:心腦血管疾病者

心腦血管疾病者,應注意保暖,根據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

溫差大,血管收縮,加重負擔,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內缺水,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第二類:慢性胃病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發季節,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若不慎著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復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第三類:呼吸道疾病者

有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者,也不宜“秋凍”。

寒冷,會對人的氣道,產生不良刺激,從而誘發氣管、支氣管或小氣道的痙攣,使得上述疾病復發或加重。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第四類:關節炎者

患有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者,常反覆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症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

因此,關節炎者,從秋季開始,就應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後引起關節疼痛加重。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夏秋交替,防“溼、熱、燥”,喝一杯熱茶

夏秋交替,溼、熱、燥並重,要注意保護身體健康。

立秋後,還有一伏,此時,要警惕“秋老虎”肆孽,要注意“防熱”

立秋之後,盛夏餘熱未消,氣溫仍然很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溼氣較重,天氣以溼熱交蒸為特點,要注意防溼氣

秋季的特點,就是“燥”,人體易被秋燥所傷,要注意防秋燥。

此時,可以自己動手,做杯蒲公英五方草茶,可健脾祛溼熱潤燥,排毒,助力身體健康。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材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苡仁、淡竹葉、五方草、槐花、芡實、綠茶

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淨,切段,烘炒製成茶,備用;

2、赤小豆、薏苡仁,炒熟,備用;

3、淡竹葉洗淨,炒製成茶,備用;

4、五方草,洗淨曬乾,備用;

5、槐花、綠茶、炒製成茶,備用;

6、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苡仁0.7g、淡竹葉0.2g、五方草0.1g、槐花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蒲公英,擅長祛溼熱,可瀉火、利尿、除溼,改善溼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並且,蒲公英對於溼熱引起的紅腫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且有利尿散結之效,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更多的毒素。

五方草,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溼作用。

赤小豆,健脾利溼、消腫解毒。薏苡仁,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

淡竹葉,以滲溼洩熱見長。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

槐花,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不發酵,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溼效果最佳!

幾者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飲,不僅可以

潤燥,還可以健脾祛溼熱排毒素,有助身體健康!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夏秋交替,防上火,多吃“四白”

夏秋交替,天氣高溫、炎熱、乾燥,人們容易上火,此時,多吃點滋陰潤燥的食物,有助於預防上火。

生活中,可以多吃點“四白”,有助於預防改善上火。

蓮藕,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健脾開胃,延年益壽。

白蘿蔔,清熱化痰,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有助於秋冬健康。

百合,養陰潤肺、潤燥清熱,清心安神。

雪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可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消痰降火,緩解秋燥。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夏秋交替,防暑溼感冒

夏秋交替,晝夜溫差較大,一些抵抗力較差的人,極易感冒,中醫又稱為暑溼感冒

引起感冒的主要原因是貪涼,加上天氣,忽冷忽熱的反覆,極易誘發感冒和復發。

所以,預防感冒,首先不能貪涼,大吃冷飲、洗冷水澡、久吹空調

其次,要注意飲食合理調節,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保證足夠的睡眠休息,增強抵抗力。

最後,預防暑熱感冒,日常可以用芳香性植物

,泡水喝,可預防。如,藿香、薄荷、紫蘇葉等。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夏秋交替,做做“吐納健身法”,有助肺部健康

清晨,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緩緩做腹式深呼吸。

吸氣時,舌舔上顎,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

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唸哂字,但不要出聲。反覆30次。

夏秋交替,要“秋凍”,5個部位“凍不得”,4類人亦凍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