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最「無感」的3部李連杰電影,最後一部票房只有12萬

我們今天這裡來簡單說說李連杰的好萊塢生涯。一說到李連杰,很多人喜歡把他和成龍作比較,實際上,如果只論電影方面的成就,成龍要遠遠高於李連杰,兩個甚至不在一個級別上。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片的全盛時代,成龍電影經常問鼎年度票房冠軍,還出現過四部電影占據年度票房前四的現象(1985年十大最賣座港片中,前四名分別是《福星高照》《夏日福星》《警察故事》和《龍的心》,全有成龍),而李連杰作品卻從未獲得過香港票房冠軍(1982年的《少林寺》排名第四)。

美國人最“無感”的3部李連杰電影,最後一部票房只有12萬

在好萊塢,成龍算是一線巨星,他擔當絕對主演的三部《尖峰時刻》在北美的本土票房就超過5億美元,三部是真正意義上的A級大製作,而李連杰的大多數好萊塢作品,都是中小成本作品,他在好萊塢賣得最好的作品是《致命武器4》,1.3億美元,而在這部電影裡,李連杰只是個反派配角。當然,李連杰在好萊塢有固定的觀眾群,他的主演作品票房基本都在3000萬到6000萬美金之間,非常穩定。

美國人最“無感”的3部李連杰電影,最後一部票房只有12萬

我們這裡主要來看看李連杰主演的華語片,在好萊塢的票房表現。李連杰90年代的經典影片,如《黃飛鴻》系列、《方世玉》系列、《太極張三丰》等,都在東南亞引發觀影熱潮,但並沒有打入好萊塢。根據票房權威網站Boxofficemojo的數據,李連杰主演的華語片,有六部曾在美國上映,它們分別是《英雄》、《霍元甲》、《黑俠》、《投名狀》、《封神傳奇》和《龍門飛甲》,我們一部一部來看。

美國人最“無感”的3部李連杰電影,最後一部票房只有12萬

《英雄》的北美票房是5300多萬,對於一部“外語片”來說,這可是一個非常高的票房,實際上,它排在北美影史外語片票房榜的第三位,僅次於李安的《臥虎藏龍》和羅伯託·貝尼尼的意大利影片《美麗人生》,本片能在北美大賣,李連杰可謂功不可沒,當然,張藝謀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美國人最“無感”的3部李連杰電影,最後一部票房只有12萬

《霍元甲》算是李連杰最後一部功夫片,也是李連杰最後一部值得反覆回味的電影。影片當年在內地收了1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口碑良好。本片在北美的票房為2400多萬美元,這個成績跟成龍當年的《飛龍再生》在北美票房差不多,《飛龍再生》是成龍在北美票房第二高的華語片,票房為2200萬美元,僅次於3200萬的《紅番區》。可見《霍元甲》的這個票房數據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本片除了李連杰的影響外,導演于仁泰也是混好萊塢的,所以這部電影的北美的熱賣,功能不能全歸李連杰。

美國人最“無感”的3部李連杰電影,最後一部票房只有12萬

《黑俠》是李連杰1996年主演的港片,而美國上映時間為1999年,票房為1200萬美元,對於一部外語舊片來說,這個成績非常亮眼(還有個案例,2001年,美國的米拉麥克斯將袁和平的舊作《鐵馬騮》重新包裝,在北美上映,竟然收穫了1500萬美元票房),《黑俠》在美國成功上映,也是後來徐克找來安志傑拍攝《黑俠2》的最主要原因,可惜《黑俠2》的質量遠不如前作,最終未能上院線,而是直接走音像製品渠道。

美國人最“無感”的3部李連杰電影,最後一部票房只有12萬

除了三部熱賣華語片外,李連杰的另外三部電影,在北美的票房卻極為慘淡,《封神傳奇》票房18萬美元,《龍門飛甲》17萬,最慘的是《投名狀》,只有13萬美元。可見美國人對這三部電影完全無感,這也難怪,李連杰揚名好萊塢依靠的是中國功夫,而這三部作品,都不是展現其身手的電影。三部電影中最可惜的是《投名狀》,拍得大氣磅礴,有史詩氣象,卻落了個“李連杰在北美最低票房作品”的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